上海市代市長楊雄27日在此間説,上海按照國家部署,將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
他在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披露了上述資訊。“建立自由貿易園區”被列為2013年上海市政府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了解,目前上海已正式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了在上海綜合保稅區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的申請。如獲批,這將成為中國內地首個自由貿易園區。
根據《京都公約》,自由貿易園區是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並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20多年前,中國內地第一個保稅區在上海外高橋成立。當時,它的英文譯名就叫“Free Trade Zone”(自由貿易園區),而不是“Bonded Area”(保稅區)。時至今日,包括外高橋保稅區在內,中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已有約110個,對促進中國外貿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不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境內關內”政策,而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則實行“境內關外”政策,即放開一線(國境線),管住二線(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相關領域進行改革的呼聲漸增。
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蘇,中國也面臨著外需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一系列挑戰。WTO事務專家、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分析:“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國境內試點自由貿易園區,實施真正的‘境內關外’政策,或將大大促進中國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往來,對世界貿易總量也能産生正面刺激作用。”
2009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範圍內貿易總量下滑。去年中國外貿同比增長6.2%,未達到預期的10%目標。
周漢民説,中國“入世”12年來,外貿領域的傳統優勢也不再明顯,中國若要積極參與新一輪的國際分工,實現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接軌,在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等方面亟待有所突破。
事實上,包括上海在內,中國內地的天津、舟山群島、前海、橫琴等地也有探索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願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泊溪認為,長遠來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是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今年上海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正當其時。”上海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萬曾煒説。據分析,如果上海能夠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將進一步降低貿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率。並且,隨著園區內貿易逐步自由化,相關的金融配套服務也要跟進。這將推動跨境金融業務、國際貿易結算的開展,進而深化中國的金融改革。
目前,外高橋保稅區與洋山保稅港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一起,組成了上海綜合保稅區,“港區聯動”效益明顯。2012年,上海綜合保稅區的貿易額預估在1000億美元之上,高居中國內地第一。
而在對外開放方面,上海綜合保稅區也一直走在前列。近年來,上海綜合保稅區陸續開展了保稅倉單質押融資、期貨保稅交割和保稅船舶登記等多種創新業務,貿易便利化水準不斷提升。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園區升級,可謂水到渠成。
萬曾煒還透露,從園區的設立到完善各項功能,可能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周漢民則在今年上海兩會上提交提案,建議上海在自由貿易園區立法及相關規則設置上先行先試,實現“零的突破”。(記者許曉青 何欣榮 姚玉潔)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