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億思達“全息手機”概念越炒越熱 遭3D聯盟強烈質疑

2014-09-03 07:53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億思達“全息手機”概念越炒越熱 遭3D聯盟強烈質疑

   億思達言之鑿鑿 3D聯盟強烈質疑 “全息手機”真假“全息”調查

  一個多月以來,億思達發佈的“全息手機”引發市場炒作熱潮,帶動相關概念公司股價走出一波引人注目的上漲行情。與此同時,以3D産業聯盟為代表的業界卻與億思達“同室操戈”,提出強烈質疑,關於真假“全息”的論戰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迄今為止,所謂的“全息手機”仍未露出真實面目。在中國證券報記者為期3周的調查過程中,這款手機的始創者——億思達集團董事長劉美鴻一直避而不見,拒絕接受採訪。關於這場論戰,目前億思達和業界依舊是各執一辭,尚無定論。

  “Takee”橫空出世

  時間回到2014年7月17日,一家名為“億思達”的公司在北京發佈了全球首款“全息手機”——Takee手機。這場發佈會的演講人——億思達集團董事長劉美鴻沒有模倣喬布斯和雷軍的行頭,而是穿著淺色的休閒褲和白襯衫。

  據參加過這場發佈會的聯訊證券分析師回憶,當時聲勢浩大,億思達請了多家行業媒體助陣。發佈會結束,這款挑動業界神經的“全息手機”即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全世界的目光”——這種説法並不誇張。發佈會結束之後,億思達帶著這款Takee手機開始了國內外的巡展,足跡遍佈北京、瀋陽、成都,乃至紐約時代廣場。

  但在一位與億思達有過業務往來的某裸眼3D顯示解決方案公司負責人看來,億思達推出這款“全息手機”,多少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他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劉美鴻最初提出做“全息手機”還得追溯到今年4月的一次論壇上。

  經中國證券報記者查證,該負責人提到的論壇是4月10日某機構舉辦的主題為“全球智慧網際網路博覽會暨極客嘉年華”的論壇。一位參與過該論壇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論壇上,劉美鴻在演講完畢之後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億思達已經攻克了全息顯示大規模商業化這一全球性的技術難題。這一言論引發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和業界震動。“當時在場的有上千人,劉美鴻還製作了一個PPT。”該業內人士透露。

  “大家都在講移動網際網路,但他卻在講裸眼3D。大家在臺下聽得都不振奮,終於耐著性子把演講聽完了,最後他曝了個料。”上述負責人透露。正是在這次論壇上,劉美鴻關於“全息”的概念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力,並被一些行業媒體跟進報道,導致劉美鴻覺得“炒作全息比炒作3D更吸引眼球”。

  此後,亞馬遜將在6月18日發佈“前置四攝像頭裸眼3D手機”的消息又給劉美鴻提供了一次絕佳的炒作機會。“亞馬遜的發佈會是6月18日,劉美鴻就對外宣佈6月17日他要發佈全息手機。”上述負責人透露。

  接下來的事情眾所週知:6月17日,億思達對外宣稱將發佈一款“全息”手機。一個月之後的7月17日,這款“全息手機”開始接受用戶體驗。

  3D産業聯盟強烈質疑

  何謂“全息手機”?根據業界給予的定義,“全息”手機可以通過追蹤人眼的視角位置,基於全息圖像數據模型計算出實際的全息圖像,再通過特殊的指向性顯示螢幕將左右眼的立體圖像精準投射到人眼視網膜中,從而使人眼産生和實際環境感覺一樣的視覺效果——即懸浮在螢幕上方空中的三維立體圖像。

  由於億思達宣稱這款Takee手機攻克了全球一大技術性難題,將帶領用戶走進“全息時代”,與“全息”概念相關的股票應聲上漲,並因此開啟了一波上漲行情。

  該款手機發佈會的前一天,即7月16日,為億思達提供3D顯示零部件的供應商深天馬A即上漲逾8個點。7月28日和29日,深天馬A連續兩天漲停。截至發稿前,深天馬A股價最高時相比7月16日已經翻倍。受益於“全息”概念,包括宇順電子、大恒科技等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

  關於“全息”概念的炒作愈發狂熱,但來自3D業界的質疑卻潑了一盆冷水。

  7月30日,中國3D産業聯盟33家院校機構聯合發佈《關於所謂“全球首款全息手機上市”的聯合聲明與行業自律倡議》。《倡議》直指,中國的全息技術尚處於實驗室基礎研究階段,所謂“個人全息或智慧全息”技術為核心的“全息手機”並不存在。

  8月3日,億思達展開反擊。在其官網上,億思達發表了一則“維權聲明”稱,上述《倡議》中所謂的33家“聯合聲明倡議人/機構”存在不實,且《倡議》發表之後,億思達官網流量明顯減少,産品每日預定量也出現大幅度下降,相關供應商的股票也由原來一路飆升轉為下降。

  前述3D顯示解決方案公司的負責人則透露,億思達本身即是3D産業聯盟的副會長單位,兩方的這次論戰,其實是“同室操戈”。

  與此同時,曾參加過7月17日發佈會的聯訊證券某分析師發表的一則研報指出:通過體驗該手機,發現該手機的實際全息顯示效果僅是目前通常裸眼3D的效果,圖像並沒有如宣傳的那樣呈三維立體顯示在螢幕上方。雖然億思達解釋稱目前沒有全息內容支援,因此沒有達到預期的全息效果,但聯訊證券分析師認為此種説法“缺乏説服力”。

  就上述爭論,中國證券報記者曾試圖詢問劉美鴻的意見,但劉一直避而不見,拒絕接受採訪。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探訪,億思達集團的辦公地點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園某棟寫字樓,約佔據了整層面積,但很多座位目前仍是空空如也,其工作人員以董事長劉美鴻外出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同時,億思達還在深圳市寶安區的鶴洲恒豐工業城擁有一處工廠。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該工廠主要承擔億思達3D眼鏡的研發生産,“全息手機”的生産則被外包出去。不過,該工作人員表示並不知道具體外包給哪些廠商。

  “空中觸控”並不神秘

  在中國證券報記者的調查過程中發現,除億思達對所謂的“全息手機”一直保持肯定態度之外,3D顯示業界對此幾乎均不認可。

  前述聯訊證券分析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億思達推出的Takee手機確實可以實現空中觸控,“可以懸空玩‘切水果’的遊戲,也可以懸空滑屏解鎖”。至於其他功能,億思達方面則解釋稱目前尚無全息內容支援,所以效果並未體現出來。該分析師還透露了Takee手機發佈會更多的內容,“從劉美鴻的現場演講來看,其實並沒有多少實質內容,不像小米的發佈會,會從手機的硬體配置以及工藝方面去講解,劉美鴻講得更多的是理念性的東西。”

  而前述裸眼3D顯示解決方案公司負責人則稱這是一次“失敗的表演”。他表示,該款手機所謂的“空中觸控”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空中交互,實際上根本不需要攝像頭,有一個光感就夠了。一般的手機都會有光感。光感通常用在什麼方面呢?比如我在打電話的過程中,螢幕貼近臉就熄滅了,這樣可以省電。”他解釋道。

  該負責人還指出,類似“切水果”、“滑屏解鎖”這樣的動作只有“方向”的概念,而沒有“坐標”的概念。“比如我現在畫一頭獅子,能不能讓這頭獅子有響應,它(Takee手機)肯定做不到。那個需要攝像頭,需要有坐標的概念,才能識別到我的手跟螢幕交互。”

  在這些業內人看來,億思達缺乏在3D顯示方面足夠的技術積累。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在此之前,億思達得以立足的主要業務是做3D眼鏡,但盈利如何尚無從查證。上述負責人透露,億思達的起點比其他做相關業務的公司要高,“一般在深圳開這樣的公司都是湊幾百萬元,但億思達組建公司的時候有兩三千萬資金。可即使是做3D眼鏡,它也是買別的公司的鏡片,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産業化尚未啟動

  距離Takee手機的發佈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目前為止,該手機仍處於預訂的狀態。億思達在8月17日給出了Takee手機的最終定價,3600元外加“太空眼”499元的價格,直逼目前一些大牌旗艦手機。

  由於Takee手機仍未露出廬山真面目,該手機最終將呈現怎樣的顯示效果尚不得而知,但業界對此均深表懷疑。

  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資訊處理專業委員會在一則關於“全息、計算全息和動態全息三維顯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關情況”的説明中指出,Takee全息手機只不過是採用了眼部跟蹤系統的雙目視差的裸眼3D顯示技術,跟蹤系統能夠獲取觀看者的眼睛位置,進而改變雙目視差圖像的排列,使左右眼能夠分別獲得不同的視差圖像,從而實現動態3D顯示。該顯示的本質依然是視差型3D顯示,長時間觀看容易産生疲勞,同時還存在視場角受限、解析度不高等問題。

  該機構同時認為,Takee手機被宣傳為是以“個人全息”或者“智慧全息”為核心技術的“全球首款全息手機”,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炒作報道,對中國的全息事業發展及全球3D産業“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3D産業聯盟在前述《倡議》中則指出,全球全息技術尚處於實驗室基礎研究階段,産業化尚未啟動。中國也處於這個階段,所謂“個人全息或智慧全息”技術為核心的“全息手機”並不存在。

  也有業內人士預測,億思達所謂的“全息”手機之所以遲遲未能露面,是因為劉美鴻在宣佈發佈“全息”手機之時完全忽視了目前相關技術可以達到的高度,最後或許只能草草收場。

  “做手機組裝沒什麼難度,就是把殼、板、攝像頭組裝在一起,區別只是裝得好不好而已。”前述裸眼3D顯示解決方案公司負責人稱,目前“全息”技術尚未成熟,億思達做出來的很有可能是個“半成品”。

  截至發稿前,有市場傳言稱Takee手機的預訂量已經超過120萬部,但關於“全息手機”的爭論仍在持續中。中國證券報記者也已在億思達官網預訂了一部Takee手機,將繼續對此保持密切關注。(謝衛國)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