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定制手機"脫胎"難"換骨" 難成智慧機新增長點

2013-04-19 09:16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外殼隨意換、記憶體像素隨心選、應用程式任意挑……一個月內,已經有不下5家手機廠商開始或宣佈將推出定制手機服務。在昨日舉行的中興手機15週年慶典上,中興通訊副總裁王勇卻明確表示,以運營商和企業定制手機起家的中興,暫時不會考慮向大眾消費者提供定制手機業務。他同時表示:“個性定制絕不會成為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手機廠商紛推定制服務

  拿出自己的三星、蘋果甚至小米手機,發現滿大街都是同樣品牌同一型號的手機,不想再用千人一面的“街機”?最近一兩個月,一些中國手機廠商瞅準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紛紛打起了個性定制牌。

  4月上旬,HTC在網上商城推出一款新手機的個性定制服務,根據自己的需求,用戶可以在8G或16G的記憶體、500萬或800萬像素及6種機身顏色之間做出選擇。幾乎同時,國虹手機稱其旗下的“海豚手機”將支援全方位的個性定制,允許用戶自主選擇手機的硬體、軟體、配件、外觀、售後等元素。在本週剛剛舉行的阿裏手機系統發佈會上,康佳發佈了搭載阿裏手機系統的兩款新機,也宣佈均支援DIY手工背殼製作。

  推出個性定制手機的不只是手機廠商。前日,個人定制手機——崔健“藍色骨頭”手機在京發佈。造型硬朗,內置崔健音樂、相冊和視頻等APP(應用程式),是這款定價3998元的個人定制手機最大的特色。

  定制手機“脫胎”難“換骨”

  那麼手機定制能否變成一種方向性的新趨勢呢?

  “定制手機殼,去手機美容店就可以了,百十來塊錢就能給手機全面‘換裝’,沒必要專門去買定制手機吧?”在勁松附近的一家手機美容店內,拿著剛剛做好的刻有男友名字首字母的鑲鑽手機殼,劉新對記者説。劉新的説法代表了不少消費者的意見,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他們都表示,對定制手機沒有太大的需求。

  “存儲量16G、32G自選,這種定制現有的iPhone都能提供。很多廠商説‘定制’,其實都是極為淺層次的定制,最終難免淪為噱頭。”一位業界人士稱。

  對於幫助設備生産商在激烈競爭中尋求突破的可能,以定制手機起家的中興手機相關負責人王勇並不看好手機定制服務的前景。“看戴爾就知道了,定制化電腦生産的直銷模式曾一度是其主要的競爭力,但是這幾年發展態勢已經大不如前,‘定制’服務不可能成為一個硬體企業長期的核心競爭力。”王勇説。受聯想為首的一體機、蘋果為首的平板電腦的衝擊,2012年,以直銷模式佔據成本優勢的戴爾電腦銷量出現了2001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飛象網CEO、通信專家項立剛則從消費者心理的角度,向記者闡述了個性定制手機難成大氣候的原因:“如今電腦和手機都逐漸從科技産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對於這種大眾産品,消費者的心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想要什麼級別的攝像頭、處理速度,對手機大概有一個綜合考量就夠了,很少有人需要晶片、處理器、攝像頭、外殼等全部定制的手機。這些可能只有為數不多的科技發燒友需求比較大。”

  專家:不拼定制拼軟體

  在蘋果和三星2012年的旗艦機發佈時,曾有網友戲言“蘋果越變越長,三星越變越大(指螢幕)”以諷刺這兩位巨頭的創新乏善可陳。手機硬體創新進展緩慢,個性定制手機又難以成為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那麼在如今激烈的智慧手機競爭中,手機廠商到底該如何找到突破口?

  “智慧手機硬體技術進展只是在現階段有所放緩,但完全沒有觸到天花板。”項立剛對記者説,除了谷歌眼鏡、蘋果智慧手錶引起世人關注的體感技術外,光線感應、溫濕度感應等智慧感應技術將會成為下一階段智慧手機技術突破的重點。

  資深電信分析人士曾韜認為,相較于硬體配置的比拼,拼軟體和用戶界面是更為重要的競爭。“當手機硬體和外觀日趨同質化時,用戶界面成為形成産品和品牌差異化的關鍵因素,對培養用戶忠誠度非常重要。”

  上周,華為發佈了一款名為“長輩模式”的手機系統軟體,能夠通過簡單設置將智慧手機的界面變成功能手機的界面,簡化繁雜的功能,使其像功能機一樣容易操作。而當用戶需要智慧手機的豐富體驗時,可以一鍵切換。

  中興通訊王勇昨天則向記者表示,搭載中興與火狐合作推出的全新Firefox OS作業系統的中興手機已經在國外上市,一旦國內市場應用環境成熟,這一新系統也將迅速在國內上市。(記者 孫奇茹)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