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0日發表社評説:Google臺灣公司近日宣佈推出“數位火星計劃”,準備在亞太區大規模徵才,並將培育臺灣青年人才從事數位行銷,除了推動免費的數位行銷課程及國際證照考試外,亦與60家臺灣企業合作,預計媒合170個行銷職缺,年輕人只要對數位行銷有興趣,參與計劃後,將有機會以較市場為高的薪資進入産業。
之前,大陸企業主馬雲、雷軍先後赴臺、喊話要集資成立基金,幫助臺灣年輕人創業,臺灣企業也展開行動,結集起來育才招才。
過去臺灣中小企業主靠著個人勤奮打拼的精神,即使不懂外語,仍然提著一隻皮箱全球走透透,一步一腳印走出一片天,創造“臺灣錢淹腳目”的臺灣奇跡,也造就許多董事長。在政府産業政策推動下,臺灣從進口替代轉成出口擴張,引進歐美先進技術,後來更搭上資訊電子業蓬勃發展的列車,培育出如臺積電、聯電、華碩、宏碁、鴻海、聯發科等公司。
臺灣的資訊産品當中,筆記型電腦、晶圓代工、主機板、平板電腦、有線電視用戶終端設備、光碟片、DSL終端設備、LCD監視器、無線區域網路産品等産品都是全球第一,並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臺灣工業的蓬勃發展,實賴當時政府適時引進先進技術,及教育普及所孕育出來的各式人才,不但厚實了軟硬體製造基礎,也為臺灣發展資訊工業準備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以其經驗、技術和對市場的敏銳度創業,日後成為臺灣的科技新貴。
然而近幾年來,受到臺灣薪資停滯不前以及員工分紅減少的影響,積極想超前搶食科技産品市場的境外企業高薪挖角,對臺灣人才招手,致使臺灣科技公司面臨人才被挖角的危機。
人力資源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公司不重才、不養才、只想降低成本的結果,不但産品無法升級,人才亦會潰散。此時大陸及韓國大廠赴臺搶才,適時地點醒了臺灣青年薪資太低、臺灣人才成本低廉的事實,恰好給臺灣省思並正視人才的機會。
馬雲曾在赴臺時直指臺灣企業在談創投時,臺下白髮蒼蒼如何開創創意。但兩岸企業發展階段不同,未被市場淘汰的白髮企業家,如張忠謀等,創造的價值可能更高。在爭搶臺灣青年人才可能危及臺灣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際,需創造一個可以整合企業大老們的智慧,及年輕人創意與鬥志的環境,臺當局及企業要惜才養才,留住正值壯年的優秀人才,降低競爭對手惡性整批挖角的機率,才能提升臺灣産業競爭力。
臺當局可以考慮藉由政策工具鼓勵企業加薪及培育人才。諸如考慮修改《公司法》及《産業創新條例》,提供企業主先為員工加薪分紅的誘因,將盈餘優先提供研發人才加薪,或是企業培育人才職訓可以減稅等措施,以政策鼓勵方式,協助企業以加薪方式留住人才,持續保持産業競爭力。
至於企業主本身,為因應臺灣當前在科技熱門領域上,可能出現嚴重缺工情形,除了留住人才之外,企業主應進一步有養才育才的觀念,借由落實産學合作,填補以往技職教育的缺口,並培養研發人才。
以全球傳動系統及關鍵零件大廠上銀科技為例,採用師徒制方式,引進學徒到廠內學工夫,學徒亦可以三年高工銜接四年科技大學的産學合作模式半工半讀,學得一技之長。
此外,藉由與工具機公會、勤益科大等技專推出學分學程專班,設計所需學程並進用學分完成的學生,順利彌補自身所需的線上技術人員、工程師等基礎工科技能員工;並與大學及研究所合作,包括合開學分學程專班、舉辦碩博士論文獎、設立聯合研發中心等方式,進一步與學校合作,自己培養自己的研發人才及業務人才。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重要關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養成不容易,企業無不積極在全球搶才壯大自己。臺灣産業要持續壯大,一定要珍惜人才,除了在教育上著手,持續培養棟樑,利用産學合作無縫接軌之外,應向歐美國家及中國大陸學習,廣納天下英才,臺灣經濟才能藉由産業群聚賢才之力,成長茁壯。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