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9日電 臺灣新當選的縣市首長和民意代表紛紛就職,一個新的地方執政版圖正在開展。香港《大公報》29日文章稱,在這個新版圖裏,綠營顯然佔上風。不過,許多觀察指出,蔡英文最後一里路尚未填平,兩岸關係仍是一大考驗。從“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再到謹小慎微,臺灣一再錯過構建大陸和世界交會平臺的機會,無法成為大陸與世界利益融和的節點。
文章摘編如下:
相對而言,藍營已經掌握了“九二共識”這個處理兩岸關係的制高點,不必為找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底線傷腦筋。新任國民黨主席若能重整國民黨的渙散士氣,凝聚藍營的向心力,全力打好2016年選戰,屆時,誰能勝出,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重要的是,不管誰當選地區領導人,情勢都很清楚,那就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已經是臺灣成長髮展的必要條件,不願面對這個事實,不能提出因應對策的人,是沒有資格領導臺灣的。
海基會和海協會重啟協商至今,雙方簽署了21項協議,但臺灣方面表現得戰戰兢兢、猶猶豫豫。
就以大陸企業來臺投資為例,兩會雖然在2009年4月發表了“陸資赴臺投資”事宜的共識,但是,臺灣方面對於大陸企業來臺投資的業務範圍、審查程式和營運管理,就是比其他的外資企業要嚴格很多,以致于5年多下來,成效相當有限。
陸資來臺成效不彰的結果,連帶地無法吸引其他外資進駐。因為,全球金融海嘯確認了中國大陸崛起,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生産網路正在擴大加深,只有在這生産網路中卡到位,才能抓住這個世界經濟復蘇主要引擎的動能。由於同文同種,地理鄰近,臺商已耕耘出一定的社會網路關係,再加上比較有保障的投資環境,臺灣本可成為由大陸領頭的生産網路中的重要節點,乃至於成為網路的副核心。
但是,從“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再到謹小慎微,臺灣一再錯過構建大陸和世界交會平臺的機會,無法成為大陸與世界利益融和的節點。一味防堵大陸企業來臺的結果,臺灣無法突顯本身的優勢,不僅內資動能疲乏,外資也興趣缺缺,投資不振,新創就業機會不多。(龐建國)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