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2日刊文指出,在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出臺並遭黨內強力反彈後,蘇貞昌拋出所謂“對中政策辯論”,看似“華山會議”延長賽,實則可能是拖延戰術,避免其兩岸路線過早攤牌。不過,謝長廷係拋出辯論應在黨魁選舉前舉行的言論,確定了這場大辯論有關黨魁之爭、2016提名,則又是另類的蘇蔡角力。謝擺好姿勢,拉弓等射箭。
摘編文章如下:
先後擔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蘇貞昌所謂的“兩個太陽”之爭,從2010年起雙方實力互有消長。而2014年民進黨黨魁爭奪戰、“七合一”提名,乃至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雙方大小戰役連連,蘇蔡矛盾勢將臺面化,兩岸政策更是主戰場。
不容諱言,兩岸政策始終是民進黨的罩門。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民進黨儘管氣勢頗旺,卻因兩岸論述不明,不但屢遭批評,更成為國民黨攻擊的痛點。選舉結束之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成為眾矢之的。
蘇貞昌在兩岸政策上一向打“安全牌”,並非真正尋求共識與突破,目的仍在於鞏固黨內基本盤,避免得罪“基本教義派”(即“獨派”)。然而,無論蘇貞昌打的算盤是什麼,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若再不尋求突破,執政的“最後一里路”仍是難關重重。
民進黨在2012年已經狠狠摔過一跤,但是否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看接下來辯論是否真能成局,還是黨中央只虛晃一招,用來緩和黨內反彈力道?謝長廷面對黨魁之爭,也擺出拉弓不射箭姿態。當謝係拋出辯論應在3月舉行,就代表辯論是一場黨魁選舉的前哨戰。
當然,這也是一場標準的蘇蔡之爭。2012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黨內初選,蔡英文挾著黨機器的優勢,讓蘇貞昌飲恨。蔡在選舉中以609萬票“雖敗猶榮”,隨後辭去黨主席。同年蘇貞昌當選新任黨主席,黨魁位子看似權力遞嬗,人氣似乎仍是蔡英文更強勢。
2013年,蔡英文以卸任黨主席身份,頻頻拋出議題,要求馬英九召開“國是會議”,也積極下鄉全臺走透透。加上蔡係“立委”活躍,再戰2016的呼聲與看好度居高不下,讓蘇貞昌心裏頗不是滋味。
不過,要跨過2016這一關,臺灣民眾可能更關心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是否能跨過歷史框架而有所突破。蘇蔡兩派從閉門的“華山會議”過招,未來的辯論將是續集,“兩個太陽”誰能爭鋒,又是刀光劍影的時刻。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