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臺灣頻曝食品安全問題,淀粉、乳制品、飲料、食用油等食品紛紛陷入安全風波,島內民眾民怨沸騰。雖然臺當局通過立法並加強稽查,使得食安風暴暫時平息,但是島內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依然顧忌。
食用油再曝摻假問題
11月13日,臺灣媒體報道,西班牙曾經在2009年和2011年兩度發文臺灣衛生主管機構,稱臺灣代理商慣用低等級的花生油、葵花籽油、椰子油等油品與少量橄欖油混合,卻標示為100%初榨橄欖油出售,並且點名泰山、福壽兩家公司代理的西班牙橄欖油最為可疑。
針對媒體報道,剛剛上任衛生部門主管不足半月的葉明功稱,經過緊急檢查歷年公文,確實發現西班牙曾經發文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反映此事,但由于當時臺當局檢驗能力不夠,無法查明當時的油品是否摻假,對此也沒有徹查。而時任衛生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楊志良則幹脆聲稱不知道此事。
雖然泰山等涉案廠家均聲明並未有任何不法行為,但是處在食安風暴中的臺灣民眾還是因此人心惶惶,涉案的公司股價紛紛暴跌,泰山公司的股價甚至跌至今年最低點。
此後臺灣媒體更是傳出,為讓摻假油品呈現橄欖油的顏色,臺灣涉案企業將食用油中添加化學成分銅葉綠素進行染色。後經臺灣食品安全部門檢測,在幾家油品中的確發現了銅葉綠素的存在。依臺灣法律規定,銅葉綠素可以作為某些特定食品的染色劑,但是不能用于食用油。
根據已知的情況,除摻假橄欖油外,粉圓、海帶、涼面等食品已經查出含有銅葉綠素。至于銅葉綠素是來自于進口橄欖油中,還是事後在臺灣添加,還有待查清。臺灣食品藥物管理部門已經啟動入境管理,要求從事進口業務者必須隨船附帶油品技術報告。
據葉明功表示,涉案西班牙公司十二月初有船開到臺灣,因為此事件爆發,有可能轉往其他地點卸貨。臺灣各地衛生部門已經加大查處力度,將已經查到含有銅葉綠素的油品採取下架處理。
牛奶安全引發波瀾
近期臺灣媒體《商業周刊》以“牛奶駭人”為題目發出封面報道,稱銘傳大學生物科技係副教授陳良宇監測臺灣市場售賣的九款鮮奶及鮮奶飲料均含有乳牛治療用的抗生素、塑化劑、雌激素、抗憂鬱症等禁藥殘留,味全、統一等大品牌全部包含在內,引發消費者恐慌。
針對《商業周刊》的報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則稱並沒有發現該報道中有疑問的乳品存在問題。葉明功甚至表示商業周刊的報道甚至有可能觸及臺灣地區刑法,危言聳聽造成社會動蕩。前衛生署長甚至以黑心媒體和黑心教授稱呼《商業周刊》和相關學者。
面對質疑,陳良宇表示,自己的研究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確發現牛奶中含有禁藥殘留,但是不會公布具體數值,但表示對結果負責。
目前,已有乳品廠商向該媒體提起訴訟,臺當局也要求出示檢驗具體數據。在廠商和當局的雙重壓力下,《商業周刊》對造成社會紛擾的報道已經道歉,但堅稱報道無誤。可見臺灣食品安全風暴真正平息還有待時日。
緊急出臺應對措施
為了應對食品安全屢次出現的問題,臺灣行政部門于11月20日宣布,全臺將實行食品安全風險分級,按照食品出現的問題和危害的程度,將風險劃分為四級,不同級別將對照不同的罰則進行管控。管控方式從簡單的回收逐級上升到限期改正甚至全部銷毀。
此外,臺灣民間機構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舉辦“2013年臺灣食品風險管理體檢論壇”,邀請諸多專家從政府、產業、民眾不同的層面思考如何為食品安全把關的問題。生策會提出建議加強食品原料及添加物的風險評估、產業源頭管理係統、食品安全事件風險層級、制定標準作業流程、加強民眾食品風險科學教育等,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向筆者表示,食安問題要上升到“國安”問題層級進行考慮。馬英九則表態稱,希望行政部門能夠盡快召開全臺食安會議,並且希望能夠在會議召開之前,列出如奶粉、食用油等重點食品的白名單,以安定民心。盡管臺灣朝野對食安問題十分重視,但食安問題依然頻傳,風暴恐無法一時平息。□馬軍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