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 正文

兩岸傳媒"大佬"共探媒體轉型風口

2015-05-25 1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借力共贏融合發展兩岸傳媒“大佬”共探媒體轉型風口

  兩岸新媒體發展論壇暨“兩美溫州”采風活動 李晨韻 攝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新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部落格、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呈爆炸式發展,瘋狂擠壓著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面對新的媒體格局和競爭態勢,傳統媒體紛紛走上了“融合”之路,然而效果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儘管兩岸傳媒業的發展環境不同,但卻都正遭遇著相同的困局。在兩岸新媒體發展論壇暨“兩美溫州”采風活動期間,兩岸媒體人跨越海峽,共聚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浙江溫州,解析兩岸不同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 ,共同探尋“網際網路+”時代傳媒業的下一個出口。

  傳統媒體的冬天比預料要早

  當移動互聯橫空出世之後,“風雲突變”的媒體環境讓諸多媒體“大佬”有點躲閃不及。“中國大陸傳統媒體的冬天比預料要早。”在中國新聞週刊總編輯秦朗看來,此前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和中國媒體的虛假繁榮,讓傳統媒體沒有及時察覺冬天即將到來,很多業界人士相信傳統媒體仍有10-15年的好日子。而自2011年起網際網路的崛起已讓冬天悄然而至,隨後三年則是對行業的劇烈影響。

  正如秦朗所言,近年來,隨著報紙發行量“斷崖式”下滑,廣告收入急劇萎縮,傳統媒體正陷入著“風雨飄搖”的境地,“紙媒已死論”甚至一度甚囂塵上。

  本該坐看風起雲湧的新媒體代言人之一——《今日頭條》副總裁林楚方卻認為,之所以傳統媒體行業普遍傳出悲哀聲音,是由於傳統媒體機構不太適應目前媒體發展形勢、態勢,但對於內容生産者而言,現在一定是最好的時代,“媒體人是內容生産者而非造紙者,過去好的內容找到讀者環節頗多,而現在精準投放可以輕易找到讀者。”

  儘管兩岸傳媒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不同,而碰到的發展問題卻一樣:新興媒體的迅猛崛起、移動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狂飆突進,對傳統媒體的劇烈衝擊。

  “兩岸經濟互補,媒體發展也有互補。我們有著共同的基礎,共同的文化、語言、生活形態,這是兩岸新媒體融合無可比擬的優勢。”在臺灣《旺報》總編輯王綽中在看來,臺灣像想要轉型的傳統媒體,大陸則像網際網路,臺灣要想搭上大陸的“順風車”,兩岸就必須合作發展。

  在融合中重塑再生

  傳統媒體風雨飄搖,新興媒體日出東方,在新的媒體格局和競爭態勢之下,是否就註定了一方崛起另一方就要走向消亡呢?兩岸媒體人共同給出了答案:融合才是出路。

  新媒體的層出不窮,仿佛就給傳統媒體打了一劑“催化劑”。過去,傳統媒體強調“受眾本位”,新媒體強調“用戶為本”,似有相同,其實不然,前者主要針對內容設計與製作,後者則更多地針對媒體的運營結構設計。

  事實上,在“速食品”流行和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傳統媒體的用戶平臺正在備受挑戰。浙江日報社副社長蔣國興説道,社交媒體的富饒土壤滋養了一批自媒體。如今,微信公眾號的推送、社交媒體上的轉發,都成為年輕一代主要的新聞獲取源,這對新聞媒體的用戶忠誠度産生了很大挑戰。

  新媒體時代下,“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為過去式,“好酒”也需要借助好的平臺“吆喝”。基於此,傳統媒體紛紛擁抱新的傳播形態,走出了個性化的融合之路。

  2010年起,《中國新聞週刊》開啟新媒體轉型之路。從中新週刊網上線,到形成包含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機平板客戶端、INTV工作室、“有意思”微信矩陣在內的的新媒體矩陣,《中國新聞週刊》走過了五年探索。

  而身形巨大的浙江日報集團則在一片譁然聲中,以31.9億元並購盛大網路旗下邊鋒遊戲,並與騰訊合作大浙網運營,與阿里巴巴合作電商媒體,以3億註冊用戶、2000萬活躍用戶、1000萬移動用戶的“粉絲群”成為國內擁有最大網路用戶規模的黨報集團。

  “用戶在哪,我們就要在哪打開我們的路口,這就像是開店要到人流最旺的廣場,我們正在與廣大網路用戶群對接。”蔣國興認為,把握用戶的下一個興奮點,站在新的風口,才是媒體業態發展的當務之急。

  而面對複製搬運、同質化內容氾濫的網路環境,新媒體人也學習傳統媒體的原創深度之路,嘗試將優質內容“移民”到新媒體平臺中。

  臺灣東森新聞雲董事長李傳偉認為,新媒體除了求快,掌握“新、小、奇”的精髓外,也要加強品牌新聞,深耕深度報道,“如今,我們已經開闢了名家專欄,請意見領袖來寫評論稿,雖然剛開始的效益和點閱率不高,可能只有幾百人在關注,但我相信慢慢會有越來越多的關注度,這需要一個過程。”

  “智慧化定制”成趨勢

  微博、微信、App和網站被稱為新媒體“四大件”,由於進入門檻低,吸引了不少投資者蜂擁進軍,重復建設造成了同質化競爭、模倣混戰的“迷霧陣”。不少媒體人認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私人訂制”模式,或將成為雙方轉身融合的切入口。事實上,無論是從今日頭條的個性推薦,還是澎湃新聞的內容微創新,都可以管窺出定制化、數據化、移動化已成為媒體發展的大方向。

  秦朗指出,過去十幾年,傳統媒體採取精英傳播、單向傳播模式,而目前傳播方式正在演變為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傳播和分享。

  同樣地,在NowNews執行董事藍宜楨看來,“新媒體融合不是簡單地研發APP、開通微信就萬事大吉了。以前是大眾媒體,現在是分眾甚至是唯眾媒體,媒體就需要更多地以個性化需求為導向,精準地為讀者提供新生代的新聞産品,這也是未來的趨勢。”

  藍宜楨表示,現在臺灣的新媒體正在越來越主動地運用大數據,推送用戶所需要的內容。新媒體時代新聞未來,看似大眾,其實分眾。大規模的個體資訊定制將成為可能,媒體將變得更加智慧,更能滿足人們個性化、情景化的需求。

  中國時報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建議,傳統媒體“入駐”新媒體時,要擁有服務精神。“過去媒體,比較高高在上,他們對於用戶來説,是我給你看什麼,以媒體為中心。但現在媒體是服務業,用戶想看視頻、想聽廣播,媒體都要全部做好,請用戶來選擇,把他們伺候得好好的。”

  變革聲、冀望聲、行動聲,聲聲入網,在媒體的發展光影中,挑燈看醉。秦朗認為,“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之所以具備生命力,散發出勃勃生機,我認為是找到了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治理框架,傳統媒體如果在這方面找到一條路子,相信中國傳統媒體會總有一個光明的、可期待的未來。”

  傳統媒體“移植”網際網路基因集聚用戶,新媒體“取道”傳統媒體做深內容......新媒體時代,下一個出口在哪兒?這或許是本次大會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然而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融合之路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取經”,在融合之中追求突破,在借力中實現著共贏。(見習記者 李佳赟 奚金燕)

[責任編輯: 趙燕]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