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山4月25日電 (黃瑩)春季正是果園的農忙時節,花開後授粉的好壞,將直接關係到一年的收成,25日,在昆山上昆氏農莊內,到處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農戶們像一隻只勤奮的“蜜蜂”,穿梭在樹叢中,為盛開的梨花進行人工授粉。
“我們整合臺灣的技術和農業的經驗,改良傳統的粗放農業形式,用的肥料都是有機肥料,所有的梨都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比如3年的梨樹只允許結35個梨,確保品質。雖然成本高,但結出的果子好吃。”農戶胥寶愛自豪地介紹説,最特別的是還發展精緻觀光農業,向公眾免費開放,讓人們親近和體驗現代農業。
“和大陸農業産業相比,臺灣農業更講究高科技、精品化和農業的休閒功能,大批臺資農企的落戶不僅給昆山農業帶來了優良的品種、種養技術,也帶來了嶄新的農業發展理念。”昆山市農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來,隨著昆臺兩地的交往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臺資農業將目光轉向昆山。去年,昆山統實企業有限公司、台塑農産貿易(昆山)有限公司等4家臺資農企落戶昆山,鮮活果汁工業(昆山)有限公司等8家臺資農企在昆增資。截至目前,昆山市已擁有臺資農業企業190家,投資總額達18億美元,主要涉及生物科技、食品加工、種苗花卉等。
曾摸著石頭過河的臺灣鯛養殖戶林永青説,“大陸市場大,臺灣産品到大陸是必走之路,但臺農對大陸的行銷流程並不了解,物流成本、品質保證都有很大壓力”,所以六年前他索性選擇直接落戶大陸。
如今坐擁1300畝農業基地,還建了臺灣鯛故事館,在北京、哈爾濱等地都有代理商,他的臺灣鯛不僅向各式餐館配送,還走進了超市和菜場,去年一年的産值已經超1000萬元。
“大陸地大物博,水質、環境、資源等都很適合漁産發展,不僅能擴大銷售,還有利於提高産品品質”。如今林永青積極發展漁業迴圈農業,“從種植、養殖到畜牧,實現自給自足的有機農業,簡化不可控外來風險。我還在建檢測中心,方便把水産品輸送到日本等國去”。
從基地化的養殖,到臺灣鯛故事館的深加工和銷售,臺灣鯛的業態已經從農業轉向了服務業,完善了農業的産業鏈。林永青認為,農業不一定就比不上工業,只要有科學的生産方式、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拉伸農業産業鏈,就一定會取得更好的發展。
同樣認為在大陸做農業大有可為的臺商黃旭恒,11年前,一路念到哈佛心理學博士,誰也沒料想到,他會與大陸的農業搭上關係。一次偶然的機會,黃旭恒陪伴父親及朋友來到昆山考察大閘蟹養殖項目,看到昆山地理位置、區域環境、土地狀況均非常優越,黃旭恒在父親的支援下産生了在昆山做農業的想法。如今,除上昆氏這一總部基地外,黃旭恒在全國還設有23個分基地。果農們稱他為“空中飛人”,全國各地跑。
借鑒臺商帶來的現代農業理念和管理技術,在昆山張浦鎮,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吸收農戶參與生産種植,為當地農戶開闢了一條增收之路。姜杭村勤超書記介紹,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50、60農戶的轉業難,年收入也實現了翻番。
深耕大陸後,通路已不再是橫亙于臺農眼前的第一大難題,臺農還經營起了“網上銷售”,連接兩岸市場,拓展品種,拓寬渠道。而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服務貿易便利化等優惠政策,為臺灣商品引進綠色通關再提速30%,尤其是臺灣一些難保存、難運輸的生鮮食品十分有誘惑力。
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在上昆氏農莊,一樹樹梨花白、桃花粉;在歐耕尼克農場裏,健康果蔬綠色盎然;臺灣鯛養殖場裏,一尾尾小魚活蹦亂跳……展示著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