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國資改革風起雲湧。今年以來,從國資國企戰略重組,到一線企業和管理部門的制度創新設計,混合所有制、分類監管、國資流動平臺、長效激勵……一系列名詞成為企業界、資本市場關注的熱詞。
上海,一直是“國資重鎮”。去年12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發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上海國資系統全力推進,新一輪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畫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國資委主任徐逸波表示,國資國企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眼下要聚焦重點,狠抓落實,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5個多月過去,國資國企改革在産業、文化、金融三大領域齊頭並進,混合所有制已見端倪,企業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釋放。改革推進中,滬上國企規模與效益快速增長,今年一季度,全市國資委系統企業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0.6%;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9%,利潤增速追上並趕超了規模增速。
“許久未見”的大規模重組背後
公眾眼中,去年“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發佈以來,最大的變化,來自企業整合、資本重組。
12月18日,“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發佈第二天,東浩蘭生集團宣佈重組合併。
此後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動作”。綠地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快整體上市;勘測院與三峽集團重組聯合;光明食品重組蔬菜集團;工投集團、商投集團、農投集團等投資公司重組;浦發銀行等金融國資啟動縱向整合;文廣集團整合掛牌。上海建工、耀皮玻璃、雙錢股份等10余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完成或啟動融資重組方案……
增資擴股、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整體上市……上海國資領域如此大規模的資本運作,已許久未見。機構分析人士指出,過去數月內上海國企資産重組案例,超過近年來的總量。
“速度和數量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內容上的變化。”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一輪的重組,不再是“左手口袋進右手口袋”,也不是簡單的“國退民進”。目前的改革,既有國資內部重組,也有引入非公經濟戰略投資者,甚至還有從國資到外資的重組。形式多樣,充分體現出新一輪國企重組具有開放性和市場化的顯著特徵。
形式沒有定勢,目標卻高度一致:提升國企競爭力,放大國資效益。東浩、蘭生集團合併,是國企與國企的重組,旨在優勢互補,將資源集中到最有競爭力的業態上;城投聯姻弘毅投資,為的是幫助傳統産業更好實現經營模式轉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美國史帶控股大眾保險,為後者引入國際先進經驗,推動企業管理體制機制深度變革。
在最引人關注的綠地集團改革中,先是引入多家非公戰略投資者,降低國資股比,繼而通過借殼,推進A股整體上市。步步緊扣的改革行動,讓綠地的混合所有制更加充分、完善,使領軍企業擁有更有市場競爭力的體制機制。“綠地近期的改革有很強的示範效應。”上海國資研究專家表示。
頂層設計與自主改革
企業的具體改革中,國資監管部門的“頂層設計”思路已然顯現:發揮資本力量,用“管資本”的方式帶動企業轉型、結構調整、機制創新。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出明確要求。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按照這一要求,結合上海實際,探索混合所有制實現形式,打造公眾公司、推動整體上市成為重要途徑。借助多年來在國有資産資本化、證券化上的探索,公開公平、充分監管的資本市場正成為國資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發展的堅實土壤。
“整體上市就好比讓企業赤身面對公眾,一切都要公開透明,一切決策都要向股東、向市場負責。”上港集團董事長陳戌源對整體上市前後感受到的企業之變深有感觸。上港、上汽、上海建工,多家近年來完成整體上市的上海國企業績均領跑行業,體制機制靈活創新,“公眾公司”的屬性已然呈現。目前,上海正沿著這一方向,積極推動更多競爭類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産上市,對於尚不具有上市條件的國企,加快其股份制改革。
今年以來,多家上海龍頭企業進行戰略重組,國資股比有所下降,但國資質和量反有提升。綠地等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伴隨著企業增資擴股,國資比重下降同時,資産總額大幅增加。隨著改革進一步為企業發展帶來紅利,國資資産的“盤子”和收益有望提升。
國資股份從一些企業退出後,通過即將建立的國資流動平臺,盤活的國有資本可以用於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國資將有效地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發揮主導作用。
這一國資流動平臺,已成為當下各界關注的改革焦點之一。市國資委介紹,結合平臺建設,可以進一步完善國資管理體系,通過制度設計和功能界定,使國資委更好地履行出資人職責管好資本。
國資流動平臺建設,與放權企業自主經營並不矛盾。下轉◆5版
(上接第1版)相反,有了資本運作和資源配置的公開平臺後,監管部門“管資本”能力強化,可以在經營上進一步放權企業,讓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經營主體。
當前改革的頂層設計中,上海特別強調鼓勵企業進行“自主改革”。市國資委介紹,鼓勵企業轉制與轉型結合,在企業醞釀改革方案時,除規定動作外,要增加自選動作。
不少大型國企集團負責人已經初步提出各具特色的改革設想:有企業謀劃在發展的新業態中率先實現混合所有制,有企業建議聯手上海其他國企,建立用於企業出海的“跨國基金”……
要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激發企業經營者的活力至關重要。3月,上海國資改革一份“三個視同於”的細則出臺,直指國企領導班子的考核標準體系,觸及企業經營者切身利益,為的是最大程度解開對企業家的束縛,讓企業家敢於創新,勇於轉型。
改革提速,為的是轉型提速
全年12項重點工作、41項分解任務,今年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工作日曆已排得滿滿噹噹。
市國資委介紹,前一輪改革重點是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這一輪改革的顯著特徵是國資改革帶動國企發展,改革與轉型結合。“以前我們是看著中國地圖搞市場,現在要看著世界地圖搞企業。”這不僅意味著企業要走出去,更意味著國資國企改革要放寬眼界,向全球化企業對標,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
新的標桿下,改革進程還將提速。上海具有創新特色的“國資流動平臺”將實質性啟動,按“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穩健操作”原則,劃入部分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盤活用好國有資産。
上海已完成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國企的分類。下一步,將按照分類監管的要求,轉變履職方式,制定出臺“管好資本、服務企業的履職清單”,切實做到管少管精管好。
市國資委表示,本市將聚焦戰略定位、發展目標、佈局結構、公司治理、考核激勵、風險控制等重點,通過公司章程、任期契約、履職清單和社會協同等方式,完善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産集中統一管理的監管體系,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體制。
新出爐的“三個視同於”是本輪國資改革中對經營者激勵的一份重要改革細則,而在這之後,更多措施將陸續出臺。績效考核上,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企業將引入政府主管部門和第三方評價。激勵約束上,將制定競爭類企業中長期激勵操作指引,結合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中長期激勵,部分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實行專項獎勵。選人用人上,也將進一步落實董事會選人用人權。本報記者 徐蒙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