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依賴下的摞荒之殤
政府賣地,房企搶地,百姓無地可耕
素有中國經濟增長“推動器”之稱的房地産,最新公佈的一季度業績預報數據有點悽慘。滬深兩市103家上市房企近日披露預報數據顯示,受毛利率下滑等因素影響,55家公司業績利潤出現同比下滑或虧損,103家房企的合計凈利潤為79億元,同比下降27%,環比出現70家企業利潤降低。
房地産市場尚未來得及反應,各地政府便紛紛出手救市,先是南寧、長沙、無錫、杭州蕭山區等地相繼出臺了鬆綁限購、下調購房入戶標準等措施,繼而天津濱海區、福州、鄭州官方也放出消息,擬分類、分地區對購房政策進行調整。
政府這一舉動,被媒體解讀為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使然。而在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之下,也滋生了另外一種怪相,各地政府爭先賣地,房企競相搶地,搶完之後卻又不急於開發,導致農田閒置摞荒,百姓無地可耕。
黃埠村的哀嘆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這句話因王朔的同名小説而一度風靡于80年代。如今,在山東省昌樂縣與壽光縣交界處,一半是蔬菜滿棚一半是垃圾如山的場景,再度演繹王朔描繪的“奇觀”。
據當地村民介紹,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黃埠村與蔬菜之鄉壽光緊密相鄰,近年來當地群眾受壽光的影響,都搞起了設施蔬菜的種植,並且隨著大家對無公害蔬菜的認知,蔬菜批發價格也是一路走高,家裏只要有個七八畝地,一年下來便能掙個10來萬元。因此這個村莊也是當地有名的富裕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修了新房,買了新車。
但是這樣的好日子從2011年開始逐漸畫上了句號。由於招商引資企業需要佔地,黃埠村村民突然有一天被通知到村委會領土地補償款,説耕地被佔用了。一畝地連同大棚、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款共補償5萬元,土地面積的界定以棚內面積為準。
一份由黃埠村村民委員會與村民簽訂的《拆遷補償協議書》內容顯示:根據《英軒重工地塊拆遷方案》雙方簽訂如下協議,乙方簽訂協議,支取人口安置費20多萬元。拆遷時間為2012年10月10日至10月25日。10月25日下午6:00由開發區組織統一驗收,所有地面附著物必須清除乾淨。乙方未能在10月25日完成拆遷的戶,甲方根據評估價格依法拆除。
令簽訂協議的村民沒想到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大棚被拆除之後,土地竟一直荒蕪了下去,而有兩三家堅持沒有讓拆除的住戶,依舊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大棚,一年能掙十來萬,這兩年掙的錢基本上都趕上了大家拿到手的補償款。
“早早的就不叫我們種了,他們徵過去後就這麼一直荒著,有的都荒了三年多了,西邊荒的時間更長,有五年了。”該村一位李姓村民氣憤地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抱怨。
而對於黃埠村村民反映的情況,昌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呂書記早有耳聞。他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稱,由於上述問題都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上一任開發區主任剛剛調離這個工作崗位,而他今年年初剛剛上任,也沒有什麼可行的辦法解決村民的訴求,但他今後會研究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法,既能保證園區發展,又不讓老百姓吃虧,未來不再讓類似的事情發生。
摞荒背後的隱性利益
土地摞荒絕不僅僅是個案,在鉅額隱性利益背後,土地閒置兩年就無償收回的相關規定形同虛設。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4月,南京新街口商業街後面東鐵管巷五個地塊進入破土動工倒計時,官方召開的新聞發佈會稱,這裡將建設成商業辦公綜合體和五星級酒店,並打造成南京的新地標。而上述地塊,在此之前已經閒置達10年之久。
隨後《每日經濟新聞》發表文章稱,上述地塊雖然一直被閒置,但價格已水漲船高。據南京業內人士估算,該地塊已由5.45億元漲至22億元,總價上漲超過16億元。
而這種現象,在海南省也不鮮見。據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最新公佈的閒置土地名單顯示,近80%以上的閒置土地為房地産企業所佔,閒置時間從2年到10年以上的都有,其中也不乏知名房企。《央視財經》也曾報道稱,有房企2000萬元在海南拿地啥都不乾淨賺12個億。
記者在海南採訪期間也發現,海南省沿海岸線地塊大多已“名花有主”,但如今,這些被圈數年的地塊極大部分被荒草覆蓋,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以聯合開發的名義轉讓。海口市一知名國企更是一次性取得數千畝片區用地,並承接了該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期間由於海口市政府需要用地,再由企業劃轉部分地塊還給政府,如此“土地流轉”引起不小非議。
據2014年4月8日是《中國證券期貨》報道,在河南商丘市的夏邑縣,縣農村信用社幾年前拿到該縣城北環西段南側的300多畝地,但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操作,閒置至今。據不完全統計,商丘市多地信用社、農商行已囤地千畝,動用資金達數億。
如何徹底解決百姓的土地摞荒之殤,相關各方也在積極探索。江津市政府農辦的一位工作人員撰文稱,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執法力度,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農業的宏觀調控機制,社會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使保護耕地、防止土地流失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對棄耕摞荒問題,可採取鼓勵扶持等綜合措施,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規模經濟,推進産業化經營。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