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記者 郭玉志 潘聖韜 ○編輯 劍鳴
週二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六項措施,被業內稱為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國六條”。市場化和法治化建設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內,資本市場部署各項改革工作的魂靈。
這次會議提出,依靠改革創新,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方向,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既有利於拓寬企業和居民投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也對優化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防範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確定,一要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鼓勵市場化並購重組,完善退市制度,促進上市公司提高效益,增強持續回報投資者能力。二要規範發展債券市場,發展適合不同投資者群體的多樣化債券品種,促進債券跨市場順暢流轉,強化信用監管。三要培育私募市場,對依法合規的私募發行不設行政審批,鼓勵和引導創業投資基金支援中小微企業,創新科技金融産品和服務,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四要推進期貨市場建設,繼續推出大宗資源性産品期貨品種,逐步發展國債期貨,增強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五要促進仲介機構創新發展。放寬業務準入,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提高證券期貨服務業競爭力。六要擴大資本市場開放,便利境內外主體跨境投融資。健全法規制度,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處置機制,從嚴查處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業內專家指出,這些措施中的推進註冊制、鼓勵市場化並購重組、完善退市制度、培育私募市場等舉措,無不體現了市場化改革的精髓,而強化信用監管、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處置機制,從嚴查處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則充分體現了法治化建設的要義。
當前資本市場還存在投資者結構不合理、債券市場不發達、投資者回報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而迫切需要對下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長遠性、戰略性和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加強頂層設計。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資訊中心主任楊健認為,此次國務院會議從更高層面提出了下一步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方向,“國六條”中大部分措施的落腳點在服務實體經濟上,可以預見,未來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將大大提高,證監會下一步也將會推出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事實上,會議提出的多項措施,包括培育私募市場、從嚴查處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證監會已在積極推進落實中,併發布了具體政策措施。例如,私募監管已下放至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自律管理,多項落實中小投資者保護的措施已經公佈。
對於會議提出的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楊健認為,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在資本市場中將其納入仲介範疇,是引入鯰魚效應,有助於提高證券期貨業的競爭力。
申銀萬國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從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角度來看,會議提出的六項舉措將有助於優化目前的資本市場結構,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可以滿足各種類型企業融資需求的平臺,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就短期來看,在銀行限貸、非標業務受限的大背景下,有助於擴展企業融資來源,給經濟轉型以及改革推進注入動力。長期來看,有助於促進上市公司提高效益,增強持續回報投資者能力,使得A股市場真正成為一個值得投資的市場,對股市長期健康發展具有正面作用。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