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中國貿易順差真相大白

2013-02-19 08:3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加工貿易不是貿易,而是一種特殊的生産方式”,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主張。因為,雖然加工貿易過程中表達出貨品的進口和出口,但實際上,在訂單的作用下,貨權始終在購買者一方,而非加工者一方。就是説,進出口過程中,並未發生貨權的變化。所以,我們一直主張“計算各國間貿易是否平衡”,應當剔除加工貿易形成的剛性順差(加工費)。如果這樣做,中國的一般貿易將是逆差,這將從根本上封殺人民幣的升值空間,甚至顯示人民幣貶值趨向。這實際意味著人民幣幣值被高估。

  實際上,打從2011年起,中國政府開始推動國際貿易計算方式的改革,而這件事也被WTO接受並討論,現在好像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據報道,經濟合作組織和WTO一起,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推出了一項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也有稱增加值)貿易測演算法,並在1月16日首度公佈了反映這一方法的數據庫。用這種新方法測算國際貿易,各國貿易失衡問題將獲得重新評估。

  我認為,用“增加值”的説法比較準確。因為從其定義看,所謂“附加值”指的是,在國際貿易中,某一商品在本國新增的價值。比如,中國從韓國進口了150美元的商品,然後在中國進一步加工,並最終以170美元的價格出口到歐洲。如果按照傳統的統計方法,中國對歐洲産生了170美元順差,而中國因此産生的對韓國的150美元逆差,並沒有體現在中歐貿易當中。但是,按照新的貿易統計方法,原本中國對歐洲的170美元貿易順差將被分解為:韓國對歐洲産生了150美元順差,而中國對歐洲只産生20美元順差。實際上,中國的20美元順差是在中國本土創造的“增加值”。

  一部蘋果手機:美國賺取360美元,韓國和日本賺取46.46美元,中國僅賺取6.54美元。這就是研究人員對一部蘋果手機“增加值”做出的拆解。

  我們已多次看到,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理由是: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太大。這樣的説法,第一,無視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之下,美元的特殊地位帶給美國的剛性貿易逆差;第二,無視國際産業分工和美國對華出口封鎖,帶給中國的順差剛性;第三,無視其他元器件生産國通過中國轉口美國的事實,把中國加工出口美國的商品貨值全部強加到了中國的頭上。

  所以,國際貿易統計方式的變革對中國意義重大。按照“增加值貿易測演算法”,2005年美中貿易逆差將會縮減一半以上,由2180億美元減少至1010億美元;2008年也會縮小40%以上。而剛剛公佈的、以新演算法計算的美中貿易逆差也將縮減25%。

  另外,德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轉成貿易順差。巴西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減少45%,因巴西60%的出口都是大宗原材料,其中一部分出現在了出口至美國和歐洲的最終商品中。中國出口電子産品中40%的增加值來自於海外。再有就是,中間投入品佔到了全球商品貿易中60%的份額,在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更達70%。

  不過,我們還不知道最終中國的對外貿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結果,但我堅信,中國並不存在那麼大的貿易順差。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中國絕不是貿易強國,而僅僅是個貿易大國。我們的産業實力、技術實力和貿易實力都不足以支撐人民幣大幅度升值。   鈕文新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