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5日訊(記者 鄭常泰)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0週年院慶特別活動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于4月13日舉辦,由清華EMBA教育中心承辦。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教授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新階段”分論壇發言表示,國有經濟難以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政府不能再管的太細。
田國強:我們不是算命先生。對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的問題,我覺得影響因素太多,許多因素,如世界經濟波動和國家政策的制度都是我們經濟學家無法控制的。比較恰當的問題是,能否將這個問題反著問一下,如果我們要一個比較高速的經濟增長,那麼怎麼做到?從短期來説,我可以給一個答案。我們高等研究院有一個宏觀預測中心,其中兩位專家是查濤教授和黃曉東教授,是我們的國家千人學者和特聘教授,在美聯儲工作或工作過。根據我們對2014年的預測,經濟增長大概是7.5%。但長期來看,能不能達到較高速度的增長,我認為,首先最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能不能夠從要素驅動到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成功轉型,如果這個轉型不能完成,在中國要素紅利會持續下降的條件下,就很難説了。當然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決定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這點非常好。
此外,很多人認為國有經濟要發揮主導作用。這點我有不同看法,從歷史上也看不出來。因為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主要是靠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而創新驅動,更加要靠民營企業,非國有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以國有企業推動工業化已經實行了三次,都是失敗的,無論是洋務運動,戰時統制經濟,還是計劃經濟。所以,能否保持高速增長,關鍵就是能不能讓改革深化下去。我最近有一本書即將出版,書名是《中國改革從何而來,往何出去——振興中華變革論》,我在書中從回顧改革、理解改革、求解改革和深化改革等幾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前因後果及其下一步改革如何走的問題。書中對這個問題應該有比較完整的回答。
調結構、穩增長,我聽了十五六年了,每年都在談,為什麼搞不成呢?有很多的原因。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得太細。根本上講,前面説了,關鍵是政府應該怎麼讓經濟發展做到從要素驅動轉到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效率驅動要建立現代市場制度,要建立市場制度必須要有一個有限的政府,只有有限政府才能有有效的政府。現在怎麼解決政府管得太細的問題,一定要理清政府的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創新驅動這是最根本的,創新驅動靠國有企業我覺得是完全不行的,怎麼能夠讓中國真正保持一個比較長遠的高速增長,最後變成一個創新型的社會,我覺得一方面讓非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大學應該相對獨立,自由辦學及包容開放的基本辦學精神,而不是千篇一律,不要變成只有一所大學,就是教育部大學,其他都是分校,那怎麼能夠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呢?
任何一個社會,各個行業,都需要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需要企業家革命性、顛覆性、毀滅性的創新,靠誰?民營企業由於逐利的驅動力才有最大的創新動力。我是做理論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學非常強調內在邏輯的分析。要成為創新型社會,我們就必須解決政府的合理定位問題,政府定位其實就是四個字“維護、服務”,維護市場制度良好運作,建立法治社會,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服務環境的問題,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這些問題才是政府要去做的,不能只是調控某一個具體的行業。所以歸根到底,在於國家現代治理制度的改革深化,在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前提下,解決改革、發展、穩定和創新的互動關係,在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情況下,以改革謀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在穩定中促發展,從而在發展中促創新。
我覺得中國實際上是非常有競爭力的,關鍵還是看能不能夠繼續按照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方式去做。沒有什麼中國模式,只有中國路徑,你想想中國人基本上非常適應市場經濟。現在的中國不管有多少問題,他都充滿著活力!就像一個大工地,每個人都在想怎麼發家致富。而在美國,現在美國多數人都過於安逸,五點鐘下班以後就是享受生活。所以能不能夠有競爭力,關鍵是能不能繼續按照鄧小平指出的改革開放的路繼續走下去,真正讓非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建立現代市場制度。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