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頭監管政策正加緊出臺 行業洗牌加速
日前,號稱西南地區第一大P2P(眾籌)公司的四川××聯盟集團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偵查,涉案金額高達2.24億元。記者獲悉,國家正在醞釀對P2P這一行業進行重棒監管,整個行業洗牌的速度之高史無前例。
將公眾資金繞過銀行,在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直接流動被稱為P2P,或是眾籌,由於這一行業大都引入網際網路這個媒介,又被稱為網貸。
據了解,今年以來,跑路平臺已經超過140家,業內人士指出,其中有一半是詐騙平臺。近日,北京網貸平臺農科城網貸疑似跑路,目前網站已經無法打開。至此,北京地區的問題平臺數量達到11家,而其中只有1家是因為提現困難,其餘10家均是詐騙跑路。
另一方面,國家監管的步伐在加快。9月中旬就有媒體爆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集各銀行高管及陸金所、銀客網等核心平臺舉行了閉門會議。10月20日,央行支付清算協會官員也證實了“國字頭”政策即將出臺的消息。
P2P行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問題1 資金成本高 回報難持續
記者了解到,成立於2013年的玖信貸,其公開許諾的年化收益率最高達15%,是一年定期存款收益的5倍。金海貸的預期投資回報達18%。
實際上,現在的主流P2P能吸引到的資金年化成本一般在7%~15%之間,再加上平臺運營成本、介入的擔保成本,借款人需要付的資金成本一般不會低於15%~24%(年化利率)。然而,“現在企業的利潤率能達到10%已經罕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陳珠明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某P2P網站上,本報記者嘗試註冊一個用戶名,很快得到審批,投資門檻只需要50元,記者發現將錢在網站上投出去很方便,但是想要把錢取回來卻非常麻煩,不但有時間限制,提前撤資還需要交納高額的手續費。一旦投資人發現該網站有信譽問題,想趕緊取款都不容易。
問題2 投資項目不明確
大多數P2P網站雖説為投資者核實了借款項目,但投資人卻找不到這些項目的實際控制人。比如某P2P項目的借款名稱為:個人房屋(189.74平方米)抵押,借款用於商貿企業經營資金週轉(第五期),借款金額為人民幣30萬元,年化收益:13.20%。但是,這個項目確切的聯繫人資訊卻無從搜尋。一旦發生欠債未還事件,投資者將面臨找不到債主的局面。
而且,P2P還面臨著多個投資人對一個借款人、跨區域、訴訟主體不清晰、訴訟成本過高等諸多難點。
更有大把的産品連投資項目都不明確。比如一家P2P網站推出的定存寶C,只是説明由合作機構提供100%本息擔保的借款項目,包括信用、保證、質押等類型,年化收益率達到11%。
“沒有明確投資項目,而是公開許諾確定的回報收益,涉嫌非法集資。”廣強律師事務所律師湯喜友昨天告訴本報記者。
問題3 擔保實際難負責
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借款逾期怎麼辦?目前P2P網站通常宣稱的做法是合作機構為其推薦的每一筆借款提供100%連帶責任擔保,進行全額賠付。
然而,P2P合作機構本身的杠桿有多少,這是投資者不知道的,其過去的逾期率也並不代表未來的逾期率,其産生的收益能否覆蓋風險完全是不確定的。
有些網站表示已經要求合作機構提供保證金,一旦合作機構無法代償,網站平臺會啟動保證金進行代償。
但真實的情況如何?“平臺對投資者本金和利息進行擔保,一旦發生逾期,由平臺償還投資者。但此類模式已被監管機構明令禁止。”海鱉眾籌COO耿雪輝昨天向本報記者坦言。
“一旦違約率過高,擔保公司無力償付的情況下,投資者要自行承擔風險。而且擔保魚龍混雜,很難分清好壞。” 耿雪輝分析。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