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層面出臺了新的保險業 “國十條”,其中不少內容與商業健康保險業的發展相關。業界認為,健康險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政策“窗口期”。多家保險企業借政策東風加快搶佔健康險市場,推出了多種針對不同客戶需求的健康險産品。
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宋福興説,“健康險的春天來了”。政策助力健康險快跑,業內人士認為,新的保險業“國十條”之後,商業健康險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健康險公司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將帶動整個健康産業升級。
在這一有望撬動經濟發展的“藍海”裏,政府、保險公司、市場、醫院以及民眾是否做好了迎接健康險的準備呢?
健康險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2014年上半年,全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為892.9億元,同比增長52.3%;保險業參與各類醫保項目經辦,覆蓋人口2.9億人;13家保險公司已在全國26個省區市260個統籌地區開展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人口4.7億人,實現保費91億元。
在日前一場關於社保的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自20世紀7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人口結構的轉變與空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樣引人矚目。中國不僅在經濟規模和生活水準方面,而且在人口年齡結構方面與發達國家越來越接近。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一個非常短的時期內完成了由人口快速增長階段向人口老齡化階段的轉變。
中國人口結構轉變的情況引發了兩個研究主題。第一,中國作為近年來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可以向日本、韓國等早已開啟老齡化進程的國家汲取許多經驗。第二,由於中國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徵,因此在進行比較研究的時候,中國這個案例往往顯得特殊和引人注目。根據聯合國的數據,2010年中國超過60歲的人口占比為12.3%,然而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這個比例只有7.5%。也就是説,中國不僅面臨著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也同樣需要應對老齡化這種發達國家需要面對的挑戰。
除了人口老齡化,城鎮化正加速發展,疾病譜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民眾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在增長。目前,我國健康保險市場中,有近100家保險公司開展了商業健康保險業務,備案銷售的産品達2200多件。2009年至今,商業健康保險累計支付賠款超過2100億元。
但總體看,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在總保費中的佔比不足7%,而成熟市場一般在20%~30%;健康保險支出在醫療衛生費用總支出中佔比不足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0%左右。例如,以法定(社會)醫療保險為主要保障手段的德國,2012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在總保費中佔比約為20%,賠付支出在醫療費用中的佔比為10%左右;以商業健康保險為主要保障手段的美國,商業健康保險是規模最大的保險業務板塊,2012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在總保費中佔比約為37%,賠付支出在醫療費用中的佔比達到35%以上。
宋福興從不同角度對2020年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情況進行了初步測算。
第一種情況,按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在保險業中的佔比15%~20%測算,2020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將達到7500億~1萬億元。
第二種情況,按年均增速30%測算,2020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將達到7000億元左右。
第三種情況,2013年我國醫療衛生總費用3.17萬億元,按照15%~20%的年均增速測算,2020年將達到約8萬億~10萬億元。若商業健康保險支出在醫療衛生總費用的佔比達到10%,2020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約為8000億~1萬億元。
第四種情況,國務院去年發佈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如商業健康保險在健康服務業中的佔比達到10%左右,2020年保費規模將達到8000億元。
綜合以上4種情景,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商業健康保險將繼續在行業保持活力最強、增速最快的板塊,逐步縮小與財險、壽險的差距,到2020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有望達到7000億~1萬億元,成為與財險、壽險並列的三大業務板塊之一。
為什麼需要健康險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現在基本的醫保在解決職工看病難方面遇到了很大的瓶頸,所以要走補充保障的方式,完善保障體系。基本醫保仍然存在,但基本的額度是有限的。商業健康保險是政府提供的一種制度安排,補充部分主要由保險公司來做。
郝演蘇表示,現有的醫保體制會導致一種懶惰和浪費。國家提倡要加大商業保險的補充力度。地方政府拿出基本醫療支出的結余部分在市場上購買補充保險增加保障額度,就是政府掏錢給基本的保障客戶購買補充保障。對於商業保險,一是個人可以買任何險種,選擇空間較大,還有一種是政府來幫助老百姓購買,主要針對大病,因為大病的開支很高。按照“新國十條”的做法,政府要利用保險作為一個調節社會關係的工具。政府採購是給享受基本保障的人群。
同時,針對基本醫療保障不足的部分政府統一幫助購買補充保險。購買補充保險的類型非常簡單,主要針對大病,不考慮護理、康復、療養等其他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的發展,基本醫療已經不能夠滿足老百姓針對大病的相關需要了。
此舉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方面節約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同時又保證了醫療救助的效率。因為既然買了保險,那麼保險公司要參與其中監控,防止小病大治,防止醫療費用浪費。
“市場對醫療保險這塊的關注度非常大,曾經有兩位總理都作了批示,買保險時,百姓最關注的一個是養老,一個就是健康。”郝演蘇説。健康的範疇很大,包括治病也包括養病。
如何迎接健康險
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介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以社會保險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保障主要關注的是國家與勞動力市場的關係,關注的是勞動力市場正規勞動者的收入補償和經濟福利。在福利國家發展的早期階段,社會政策的重點是各類社會保險和各種收入維持項目。隨著福利國家的發展,社會服務的內容日益增加,高水準和高品質的社會服務已成為當代福利國家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徵,以收入保障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福利和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的社會服務是當代社會保障的兩大基本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配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重點發展了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保障。同時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是“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由此,可以看到社會服務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社會服務缺乏、社會服務覆蓋面小等問題,已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保障多層次發展的需要。
那麼健康險的到來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
人保健康總經理邱彬介紹,目前公司的員工中,醫療專業的人才佔比最高,達到30%~40%,其次,還需要與政府合作的管理人才以及資訊技術、系統探索和定價的人才。
保險公司自身的人才保障之後,在保險意識普遍不高的情況下,民眾會否買賬?
邱彬説,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需要開發滿足老百姓不同需求的産品來吸引他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持續的稅收優惠,從供給來推動需求。
在豐富健康管理服務産品方面,可以開發涵蓋預防、診療、康復、護理等各環節的健康管理服務産品,並進行靈活組合。其次,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快速搭建全國性的第三方合作服務網路。逐步探索建立境外優質醫療服務網路。在體檢網路方面,建立能夠實現體檢預約、體檢報告深度解析和一對一解答、配套健康管理服務等功能的體檢服務網路。在健康促進及相關産品供應網路方面,與重點拓展的健康管理服務項目相配套,篩選優質的健康諮詢和客戶呼叫、慢性病管理、減肥健身等服務提供商,為公司外購相關服務和産品構建穩定、高效的供應鏈條。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