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産業鏈面臨的問題正變得日趨複雜:國家收儲與拋儲同時進行、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停産倒閉、成本“舊痛”與出口“新傷”併發。一環緊扣一環的棉花結不但眼下難以解開,甚至將演變為一場産業鏈各方的棉花“劫”。
溫州服裝商會會長、奧奔妮集團董事長鄭晨愛稱,現在紡織服裝業到了“倒逼”機制集中凸顯的階段,從棉花加工到紡紗再到服裝生産,整個産業鏈正在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終將促使整個産業鏈進入“大企業”發展時代。
他表示,這要求不具規模的、落後的紡織服裝企業停産倒閉,只有更多的落後産能被淘汰,優勢資源才能向大企業集中。其結果則是大企業可以向産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棉市連環結將由多變少,由更多的大企業自行化解難題。
浙江毫豐針織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貴認為,企業不可能實現整個産業鏈條中每個環節的生産。在此情況下,國家需要調控好原材料的價格,維持原材料價格穩定,避免大漲大跌。另外,破解産業鏈困局更需要打開內需市場。相關部門如何幫助外貿轉內銷的企業設立銷售平臺、打開銷售渠道是企業所期盼的。內需市場大、國內消費潛力強是不爭的事實。但企業如何實現“華麗轉身”,打造出國內市場認可的品牌成為難上加難的事。從“第一夫人”服裝概念股的表現看,打造自主品牌和文化內涵的紡織服裝業能迎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認為,當前棉花産業鏈出現了四個“糾結”:一是儲備棉高收低拋,國家負擔較重;二是高庫存的同時還要繼續進口;三是紡織和植棉效益均下降;四是“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如何結合。
周聲濤強調,市場現存的一些問題是在實行收儲政策之後出現的,不能由此否定收儲政策的必要性。在棉價下跌時,如果沒有這個政策,棉農植棉積極性必將受到影響,恢復起來難度較大。另外,中國作為棉花産銷大國,要有國際話語權,棉花生産需要依靠該政策保持穩定,否則會重走大豆之路。同時,農民每人平均耕地有限,從增加收入角度考慮,也應該有保護價格。
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在3月中旬就全國範圍棉花種植意向展開調查,調查顯示全國植棉意向面積為7264.4萬畝,同比減少218.7萬畝,降幅為2.9%。其中黃河流域同比降9.3%,長江中下游棉區同比降5.4%,西北內陸地區同比增2.3%。
一家大型紡企負責人則建議,新疆作為全球少有的幾個適宜優質棉花種植的區域,所産棉花成本低、品質好,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支援,引導新疆發展這一優勢産業,強化新疆作為棉花供應區的戰略性地位,保證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和供應量。一方面降低企業用棉成本、增加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國際話語權。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