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空氣凈化器日漸“走紅” 過濾PM2.5成宣傳噱頭

2013-03-05 09:06 來源:石家莊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如今,人們對空氣質量越來越重視,而近來的霧霾、沙塵天氣更加“刺激”了人們對高質量空氣的需求。記者近期走訪市場了解到,從前普及度並不高的空氣凈化器,已經變得越來越搶手。

  空氣凈化器銷量趨增

  近日,記者來到我市中山東路上的一家大型家電賣場。在該處,記者發現,有些小家電品牌已經將空氣凈化器擺在銷售區域最顯眼的位置,有些還開辟了專門的銷售櫃臺。“這款產品安裝了鉑金除甲醛模塊,對甲醛的凈化率可以達到99%,而且終身免更換。還能超量過濾空氣中的粉塵、二手煙、煙塵和細菌等。對現在危害最大的PM2.5也有過濾作用。”一位銷售人員指著櫃臺上一款白色平板式空氣凈化器,向記者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我市市面上出售的空氣凈化器產品主要有可除甲醛和不可除甲醛兩種類型。在中山東路上的另外一家家電賣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近期持續出現的霧霾天氣,加劇了人們對PM2.5的擔憂,使得空氣凈化類產品銷售激增。目前,該賣場內許多品牌的空氣凈化器產品銷量都翻了一番,而價格相對低廉的國產空氣凈化器銷售更加火爆。“從價格區間來看,售價在1000-2000元之間的最暢銷。”

  網上的空氣凈化器產品銷售同樣火爆。淘寶網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PM2.5”和“PM2.5空氣凈化器”的搜索指數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344.3%和6402.6%。在天貓商城的某小家電知名品牌官方旗艦店,一款標價3699元的空氣凈化器已經累計銷售1791臺。客服人員表示,這款機型在一個月內便售出565臺,由于是品牌直銷店,貨源可以全國調配,但估計要等上一個星期才能安排發貨。

  過濾PM2.5成宣傳噱頭

  “除甲醛、有效過濾PM2.5”,“秒殺細菌粉塵、輕松除霾”“對PM2.5過濾效率達99%”……日前,記者在一家網上商城的搜索引擎上輸入“空氣凈化器”字樣,結果顯示,相關商品達到5萬多個。各空氣凈化器廠家紛紛在廣告中標榜自家產品是凈化空氣的“全能戰士”,殺細菌、除甲醛、對抗PM2.5樣樣精通。面對這些所謂的全能產品,很多消費者卻提出了疑問:一臺機器真能這麼“神”,把空氣中所有的有害物質都除幹凈?

  對此,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2011年12月,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聯合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發布了《空氣凈化器環保認證規則》,對凈化器的凈化性能及除菌性能等指標都作了明確規定,通過檢驗的產品方可允許使用環保認證標識,給空氣凈化器設置了基本的性能門檻。但是,《規則》中列出的檢測方法,只有針對PM10顆粒物濃度進行的檢驗,並沒有針對PM2.5的規定。

  業內人士認為,《空氣凈化器環保認證規則》本身和其參照的標準都是非強制性的,也就是說,目前,空氣凈化器不屬于國家強制認證產品,國家也沒有出臺針對PM2.5凈化效果的檢驗標準。市面上所售的空氣凈化器使用的多層過濾網,對顆粒、灰塵、病菌、甲醛等有害物質具有一定的凈化效果,對PM2.5可能也有一定范圍的凈化作用。但是,“對PM2.5的去除率達到99%”的說法,卻是無從考證,更沒有來自權威部門的認證報告。

  專家提醒:空氣凈化器應正確使用

  “市場上的空氣凈化器雖然對PM2.5顆粒的過濾作用不大,但用來去除家里的細菌和一些顆粒較大的污染物,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一位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其實,空氣凈化器的作用主要是去除污染氣體,比如室內的裝修味兒以及苯、甲醛等有害物質。由于室內空氣中污染物的釋放有持久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因此,只有正確使用空氣凈化器,才能達到最佳的凈化效果。

  專家提醒說,在使用空氣凈化器時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視污染情況啟動空氣凈化器。空氣凈化器並不需要24小時啟動,最好在室內環境受到污染的情況下使用。在冬季和夏季,配合加濕器使用效果會更好更佳。二是重視凈化器清潔保養。要及時清洗機器的集塵極板,並在濾芯變黑時及時進行更換。三是注意凈化器的擺放位置。注意不要靠近牆壁或者家具,最好放在室內的中心位置。四是注意觀察凈化效果。如果經過一定的使用周期以後發現凈化效果明顯下降,則需查看其過濾材料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換。

  另外,對于沒有安裝空氣凈化器的家庭,也可以通過經常開窗通風、合理擺放綠色植物等方式,來凈化室內空氣。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