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過5000名職業觀眾坐在全市的二三十個錄影棚裏,鼓掌、歡呼、大笑、流淚,然後在電視節目錄製結束後拿錢走人。節目組每請一位觀眾平均花費100元左右,據此計算,2014年北京的職業觀眾市場規模約1.8億元。上海的情況與此類似。
群頭金字塔:80元的觀眾費,觀眾能拿到多少
“啊,難道還有錢拿?”
2015年4月27日,一家電視臺綜藝節目錄製現場,坐在南方週末記者左邊的一位大媽感到很驚訝。
大媽來自北京大興,這是她第一次參加電視節目錄製。聽説能上電視,錄製地點又在家門口的星光影視園,她就跟幾個街坊一塊報了名。
錄影棚門口擠擠攘攘。雖然臨近“五一”,這檔沒有明星的平民選秀節目仍然請來了近300名觀眾。在1200平米的錄影棚裏,觀眾席和舞臺兩側的選手池最終塞滿了人。
群頭告訴大媽,看節目要聽導演指揮。伴隨著動感的音樂,兩台搖臂錄影機緩緩擺動,現場導演腰間纏著微型擴音器站上舞臺。在她的示意下,觀眾們起立,衝著滑向觀眾席上方的錄影機鏡頭鼓掌歡呼。跟著她的手勢,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掀起陣陣高潮,這段錄製持續了10分鐘。
節目正式開錄後不久,大媽歪在柔軟的椅背上睡著了。直到一位年輕的四川姑娘跳起熱舞,大媽睜開眼,按亮了表決器。
“你不喜歡她嗎?”坐在大媽左邊的大爺小聲嘀咕。“喜歡啊,我這兒不投票呢!”“那是否決票!”
大爺大媽被安排在觀眾席後排不顯眼的位置,在那裏坐5個小時,沒有報酬。
坐在觀眾席前排的是年輕觀眾,每人可以拿到50元,但規矩很嚴格:不能早退、打瞌睡或者玩手機,需要在每個選手錶演時鼓掌或者投否決票,並在主持人訪談選手時認真聽故事,作出反應。
這些領錢的觀眾被稱為職業觀眾,組織他們來錄製節目的人叫做“群頭”。
層級制是群頭社會最常見的形態。直接與大爺大媽和年輕觀眾打交道的群頭,處於最底層。
長期待在上海的小宋就是初級群頭,被戲稱為“人販子”。他為很多節目服務:《你正常嗎》《媽媽咪呀》《金星脫口秀》《出彩中國人》《星廚駕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微信裏發佈各種電視節目錄製資訊,召集到觀眾後登記姓名、電話,扣下身份證,然後守著自己的十幾個觀眾,在攝影棚外等一整天。
小宋們沒有回頭客,在跟場時也很少與觀眾説笑。在他們看來,這行就是一錘子買賣,賺點辛苦錢。每招到一個年輕觀眾,上線會給小宋45元:40元給觀眾,小宋自己賺5元。事實上,節目組通常為每個觀眾至少會支付80元,剩下的錢被小宋的上線們—另外四層群頭抽走了。
李寧混到了第三層群頭。2007年,他離開山東菏澤的城中村來到北京。當了一次職業觀眾以後,這個80後決心做群頭。奮鬥七年多,李寧已經不需要直接招人。每招一個年輕觀眾,上線會給他60元,他再按50元的價格把活派給手下的小群頭,自己抽取10元的提成。如今,李寧每個月收入超過3萬元,還把20歲的胞弟接來北京入夥。
湖南人李子輝是處於金字塔頂端的那類群頭,他直接從節目組拿錢。李子輝生意最好時一個月賺過十幾萬,如今他已經幾年沒去過節目現場,平時與節目組的負責人喝喝咖啡,通過電話指揮手下的群頭。
根據觀眾網的數據,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過5000名職業觀眾坐在全市的二三十個錄影棚裏,鼓掌、歡呼、大笑、流淚,然後在電視節目錄製結束後拿錢走人。節目組每請一位觀眾平均花費100元左右,據此計算,2014年北京的職業觀眾市場規模約1.8億元。據李子輝估計,上海的情況與此類似。
[責任編輯: 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