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充不上電的新能源車:先發展還是先“充電”

2014-07-31 08:5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濟南7月28日電(“中國網事”記者)就像燃油汽車離不開加油站一樣,電動汽車的推廣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充電設施的建設。然而,當前我國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正面臨著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尷尬:一方面,電動汽車市場保有量不足,充電設施建設遇冷;另一方面,充電設施的缺乏和分佈不均,又放大了電動汽車的“里程憂慮”。

  充不了電的電動汽車誰買啊?!

  續航能力是當前電池技術取得突破之前電動汽車的最大短板。記者了解到,目前市面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大多在200公里以下。即便是電動車中續航里程較長的比亞迪E6,綜合工況下單次充電最長可行駛300公里,仍遠低於普通家用燃油汽車的水準。

  但是,與星羅棋佈的加油站相比,充電站的數量卻遠遠沒有跟上。有私家車主告訴記者,在大中城市,目前能夠向公眾開放的充電樁屈指可數。充換電設施的不完善,已經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一大因素。

  濟南市民劉曉偉一度考慮過購買電動汽車。他説:“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電動汽車使用便宜,百公里耗電量折算下來也就八塊多錢,比普通汽車省錢多了。”但是,在考察了充電條件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燃油汽車。他説:“在濟南我沒找到哪怕一個對外開放的充電樁,萬一哪天半路沒電了,我就只能叫拖車了。現在買電動車還是太冒險。”網友也表示:“充不了電的電動車誰買啊?!”

  北京市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四成消費者因安裝不了充電樁而放棄購買。

  “電動汽車當前推廣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消費者買車有顧慮,因為充換電設施少,充電難。”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説,只有充換電設施完善了,消費者內心才會接受,整個産業才能進入良性迴圈。

  充電站建設:國家電網全線虧損 民間建設處處掣肘

  對於充電設施建設進度緩慢,建設企業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市場培育期大規模建設充電設施,風險比較大。”國家電網山東公司專業工程師郭亮如是説,當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並且國家在用電價格、用地政策等方面沒有具體政策,企業投資建設充電設施,顧慮會比較多。

  作為充電設施建設“國家隊”主力的國家電網,近年投鉅資建設了充(換)電站400多座,充電樁近2萬個。然而,據郭亮介紹,這些充換電站全線虧損,山東也不例外。他説:“雖然我們以前有規劃,但現在充換電設施建設已經放開,我們自己是否按照原計劃建設也要看市場需求。沒有市場的地方,我們肯定要慎重考慮。”

  而在民間層面,充電設施建設仍有不少掣肘:一方面,地方政府對充電設施建設缺乏統一的思想,企業建設充電設施面對的“關口”多、程式繁雜。

  “現在每個城市都是自主規劃,安裝一個小小充電樁都會遇到規劃、國土、市政、綠化、城管等多方面的障礙,各種報批流程既複雜又漫長。”普天新能源深圳公司總經理施澤忠説。

  另一方面,車主自主在小區內安裝充電樁也面臨著各種“刁難”。記者了解到,由於涉及用電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在北京等多個城市,車主試圖安裝充電樁時受到物業阻攔的情況屢見不鮮。北京市近期還專門就此研究相關政策,要求物業管理公司配合充電樁建設。

  誰該挑起充電設施建設的擔子?

  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21日正式發佈。其中,針對充電設施缺乏的問題,特別提出制定充電設施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將其納入城市規劃,並完善充電設施用地和用電政策,鼓勵公共單位加快內部停車場充電設施建設。

  在地方,很多具體政策也在出臺和制訂之中。今年第二季度,北京提出2014年內將建設1000個公用快充樁,天津、上海也計劃2015年前分別建設6700個和6000個以上的充電樁或充電介面。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充電設施應與高速公路、水電網路一樣,成為基礎民生工程。網友“@莫小邪”説,政府部門應當衡量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前,電動汽車市場尚處於培育期,充換電設施建設投入大、見效慢甚至不掙錢,政府部門應通過稅費減免、財政直接投入等形式,加大對充換電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培育市場的同時,保障群眾的使用需求。(參與采寫:陳灝、孟華、徐海濤、王玨玢、武衛紅)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