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通用汽車召回揭監管黑洞 車輛缺陷11年未引起重視

2014-06-13 10:3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2月,美國通用汽車延遲十年召回存在致命點火開關缺陷的車輛令全球震驚。隨後通用汽車和美國監管機構均迅速展開調查,找尋延遲召回背後的原因。通用汽車公司近日發佈的內部報告顯示,工程人員、調查部門和法律事務人員的疏忽和不稱職行為導致這一安全問題數十年間都未能得到重視。這一事件凸顯的來自汽車製造商和相關部門的監管缺陷令人深思,也促使各方加快採取措施應對汽車安全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驚人的召回規模

  由於安全氣囊産品缺陷,通用汽車6月6日再次宣佈四組車輛召回,共涉及全球範圍逾10萬輛汽車。至此,公司今年已宣佈超過30起汽車召回行動,並增加了30多項産品調查,在全球汽車召回總量已經達到1530萬輛,超過通用汽車2013年971萬輛的全球汽車銷量,並遠超2013年在全球召回的75.7萬輛汽車的總量。

  通用汽車今年大規模的召回,始於年初點火開關缺陷事件。自今年2月開始,通用汽車在全球範圍因點火開關問題召回超過260萬輛汽車。由於點火開關存在缺陷,這些汽車可能出現動力轉向和剎車系統突然失靈以及安全氣囊無法打開等問題。

  通用汽車表示,點火開關問題導致至少35起交通事故,超過13人在相關交通事故中死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也表示,這一安全缺陷造成的最終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3人。

  紛至遝來的壓力

  召回事件令今年1月才上任的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芭拉倍感壓力。除了需要支出不菲的相關費用,通用汽車公司在政府救助時期贏得的“高品質、可信賴”的名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美國國會以及監管機構的調查紛至遝來,相關訴訟也在不斷增加。

  缺陷車輛召回醜聞後,通用汽車發起了更多召回,試圖挽回受損的名譽。召回涉及的問題包括安全帶老化問題、實際檔位與顯示不符、氣囊啟動隱患和起火隱患等。多起大規模召回行動令通用公司付出了鉅額成本。

  該公司上一季度用於汽車召回和維修的費用高達13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與點火開關故障汽車召回有關。財報顯示,通用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潤比去年同期下滑85%,創下自該公司走出破産保護程式以來的最差季度業績表現,第一季度,在北美市場上的運營利潤下降至5.57億美元。通用汽車稱其已經花費了7億美元來替換點火開關和汽缸,並花費了6億美元用於其他召回項目。通用表示,預計本財年第二季度用於相關汽車召回的修理開支將高達4億美元,其中過半將用於汽車維修。

  通用公司上月還宣佈與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達成協定,同意就未能及時回應汽車點火開關故障調查支付3500萬美元罰款。這是美國歷史上針對類似問題的最高罰款,也是法律規定的罰款上限。通用汽車還承諾,一旦10月4日完成維修的時間表發生任何變化都會向聯邦交通管理部門通報。

  此外,通用汽車已經受到與點火開關缺陷有關的起訴。除了事故中的傷亡者及其家屬提起的訴訟,還有客戶因點火開關缺陷致使其車輛貶值而提起的訴訟。分析預計,未來通用汽車需支付至少數十億美元的相關賠償和法律費用。

  不過通用汽車的銷量尚未因召回事件受到明顯影響。通用汽車發佈的數據顯示,5月份通用汽車銷量達2 8 .4 69 4萬 輛 , 比 去 年 同 期 增 長13%,創7年來月度最佳銷售業績。

  安全監管如何失靈

  點火開關缺陷在業內並不常見,但卻是致命的。在通用汽車內部,人們將之稱為“來自地獄的開關”。

  更令人震驚的是,通用公司早在2004年就知曉上述問題,但一直沒有對相關車輛採取召回措施。

  問題暴露後,美國監管機構迅速著手調查,通用汽車也展開了內部調查。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3月列出了107個問題要求通用汽車作出回答,其中包括通用公司何時得知汽車故障以及具體獲悉了什麼內容,是否向其隱瞞資訊,以及是否根據法律規定及時上報了資訊。但一個月後,通用汽車仍然只能回答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問題,這使該管理機構感到憤怒。為此,該機構對通用汽車實施了每日7000美元的罰款,直到其對提出的所有問題作出回答。最終,雙方達成協定,通用同意就未能及時回應汽車點火開關故障調查支付3500萬美元罰款。

  通用汽車上周公佈了長達300多頁的內部檢查報告。該報告由通用汽車公司的法律顧問Jenner& Block負責起草,在調查過程中查閱了4100萬份文件,進行了350次面談。報告稱,通用汽車並沒有試圖掩蓋點火開關缺陷,但在處理持續的車輛點火開關缺陷問題時存在“不稱職行為和疏忽大意”。

  通用汽車的內部報告詳述了工程、法律和公共事務部門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裏,是如何一直未將這一點火開關缺陷視為嚴重安全問題的。

  這一點火開關産品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研發,能夠降低成本和改善性能,但研發初期一直不能令人滿意。2002年,點火開關的設計者、通用汽車工程師迪喬治在進行數次改進後將這一開關投入生産和使用。

  2004年,開始有駕駛者向通用汽車報告,這種點火開關在行駛中容易更換檔位,使汽車發動機突然停止工作。但從一開始這一問題就被忽視。儘管報告這一問題的駕駛者數量上升到數十人,通用汽車的工程師、調查人員和法律事務人員仍然認為這只是一個“消費者滿意度”問題。在安全會議上,工作人員只是習慣性地認定這一問題需要處理,但最終卻未做處理。報告指出,未將這一問題認定為安全問題,嚴重影響了及時重視和解決問題。

  據路透社報道,2005年6月,有一位記者在試駕時發現,駕駛雪佛蘭科寶時膝蓋碰撞鑰匙環後,汽車發動機在行駛中突然停止工作。那時,通用汽車的一位公關人員只是回應説,這一問題不存在安全隱患。但這位記者隨後仍在其任職的報紙上發表了批評文章。作為對報道的回應,通用汽車的安全調查部門試圖重現這一故障,並於2005年6月28日作出結論,這一缺陷造成的安全隱患有限,不需要進一步的監察。

  2004至2006年間,儘管報告的數量增加,通用汽車的工作人員仍未重視這一問題,也沒有發現該缺陷引發事故後安全氣囊可能無法工作。

  而2005年至2007年間,採用這種點火開關裝置的通用汽車緊湊車型的銷量卻一直在上升,達到20萬輛。

  2007年,一名巡警在調查一起涉及兩名未成年女孩喪生的雪佛蘭科寶車禍時,將點火開關換擋導致出現車禍和安全氣囊無法正常工作聯繫在一起,併發送了電子版文件給通用汽車。但直到2014年進行內部調查時,通用汽車的安全人員才注意到這份文件。

  同樣是在2007年,通用汽車的一名工程師將點火開關換擋與安全氣囊無法正常工作相聯繫,併發現2007年後不再有來自駕駛者的相關報告,因此曾懷疑點火開關裝置的設計被人改動過。事實上,他是對的。

  2006年,迪喬治同意對該裝置的設計進行更改,但未改變零件編號,這導致數年間通用汽車的調查部門難以了解這一零件原來存在的缺陷。儘管迪喬治並沒有明確告知其他通用汽車同事這一改動,但有資料顯示,其他部門的一些工程師實際上知曉這一改動但並未做處理。

  後來,通用汽車的一位工程師布萊恩·斯托弗曾展開一項長達兩年半的針對點火開關的內部調查,該調查直到2013年底才結束。那時通用汽車才真正發現這一點火開關裝置的設計曾被改動。隨後直到2014年2月,通用汽車才進行相關召回。

  在點火開關缺陷車輛的延遲召回事件中,除了通用汽車遭到批評,美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漏洞也受到指責。

  美國眾議院能源與商務委員會對通用汽車和美國高速公路管理局進行了嚴厲批評。委員會成員認為通用公司對汽車故障及召回滯後的相關回應無法令人滿意,並認為高速公路管理局沒有根據已掌握的資訊對問題車輛進行調查是失職行為。共和黨議員蒂姆·墨菲説,危險信號早已出現,但通用汽車和美國高速公路管理局在這件事上溝通失靈,而結果是致命的。

  事故調查仍將繼續

  芭拉在報告公佈後宣佈,已解雇了15名相關管理人員,並將成立一個基金來賠償受害者。這5名人員包括法律和工程事務人員,其中包括點火開關的設計者雷蒙德·迪喬治。芭拉表示,被解雇的人員存在失誤和不稱職行為,還另有一些職員也存在疏忽,未能負起責任且沒有意識到調查致命事故原因的緊迫性,並通知管理高層。

  不過,通用的這份報告也試圖為通用汽車高層免責。報告認為芭拉、直接對芭拉彙報的執行官、董事會董事以及通用汽車前首席執行官丹·埃克森在去年12月之前對點火開關缺陷引起的死亡案例並不知情。這一為管理高層開脫責任的行為招致了尖銳批評。有律師認為,如果不對管理高層追究責任,就無法真正改變其存在缺陷的企業文化。因缺陷而遇難的死者家屬表示,希望司法部能夠進行更深入的調查,追究嚴重瀆職者的刑事責任。

  上周的通用內部調查報告發佈後,美國國會預計很快宣佈展開新一輪聽證。美國參議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的主席克萊爾·麥卡斯基爾表示,將在今年夏天召開一場有關通用汽車為何延遲召回的聽證會。她説“我不會讓通用汽車的領導層或者聯邦監管者逃脫應為這些悲劇承擔的責任。受到影響的家庭需要看到其承擔責任。”(記者 王婧)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