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評論:廣州限購令“鬆綁”將推動車市洗牌

2013-06-20 13:46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限購令對於自主品牌的抑制效果,不會因為政策的鬆綁而消失,反而會加速自主品牌的“淪陷”。

  限購令有望即將“鬆綁”。如果限購令曾經給車市帶來沉重打擊,那麼即將出臺的新限購令,或許會給車市帶來一線希望。廣州限牌令在一年試行期滿後將進行重大調整:20多項條款的變化,10年內政策不變的約定,限購令搖身一變,將從“最嚴厲”變為“最寬鬆”。

  政策未動,車市已聞風而動。經銷商在5月初已察覺到車市回暖的信號,但端午前後形勢突變,成交量出現了大幅回落。小黃金周客流外出,對車市有所不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持幣待購的消費人群故意延緩了購車時機。此時,廣州市中小客車指標管理辦公室又正式發佈的“暫停車牌申請”的公告,進一步加劇了車市觀望的情緒。對於汽車經銷商而言,下半年車市很值得期待。車輛換購範圍將擴大到2.5L以下的所有車型,且10年內不受換購次數限制,意味著更多車主有條件進行換購,更多車型可供選擇。或許,積壓一年的購車潛力可能在短期內會集中爆發。然而,即便限購政策鬆綁,車市限購前後的環境已大相徑庭,自主、合資、豪華不同品牌經銷商面臨的挑戰也各不相同。自主品牌關注的是能否存活下去,合資品牌關注的是如何更強大,豪華品牌則關注的是如何把握髮展機會。新環境下,汽車消費市場格局正發生著重大變化。

  限購令對於自主品牌的抑制效果,不會因為政策的鬆綁而消失,反而會加速自主品牌的“淪陷”。去年廣州限購後,不少自主品牌相繼退市或更換品牌。購車門檻的提高,客戶增加了購車預算,在車型選擇上大家更希望“一步到位”,導致低端小排量為主的自主品牌無人問津。雖然未來十年的換車排量、頻次新政鬆綁會在一定程度上利好小排量車型,但消費水準的提升仍會壓縮低端品牌的生存空間。即便繼續存活下來,市場份額的縮減也在所難免。

  佔絕對份額的合資品牌一直是汽車消費的主力市場,主導地位雖然不會改變,但車型結構可能會繼續變化,華南市場“一家獨大”的格局不復存在,日、德、美、韓四大車係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份額也更趨於勢均力敵。廣州限購後,不少車廠積極推出應對政策:減少任務量、推出優惠刺激本地消費、開放區域限制等方式,有效帶動了汽車經銷商衝量的積極性,市場份額不減反增。

  廣州限購後,心情最複雜的當屬豪華品牌。原本以為限購會帶來利好的豪華品牌,不但沒有“撈”到絲毫好處,反而受限于限購政策。由於之前限購政策對換購消費的抑制,加上網點擴張過快,導致本地不少豪華品牌經銷商在去年出現了銷量、利潤雙下滑的情況。“8折促銷”、“清倉甩賣”、“限優惠”,不少豪華品牌亮起了降價大旗,賓士、寶馬、沃爾沃、凱迪拉克等豪華品牌的主力競爭市場下探到了30萬元區間,與合資品牌展開正面交鋒。新限牌令實施後,換購條件可能會出現較大鬆綁,對豪華車市而言是絕對的利好。

  豪華品牌要提升市場份額,必須把握好這次機會,而日益激烈的豪華市場競爭焦點正從産品轉向服務。在“豪車豪降”的背景下,豪華品牌的性價比優勢非常顯著,而豪華品牌的“卓悅服務”才成為征服車主的軟實力。凱迪拉克近期推出了E-Service智慧化電子服務系統,利用智慧科技和領先管理模式,希望帶給客戶尊崇的用車體驗。例如,借助Ipad、手機等終端設備,將原本繁瑣的操作流程變得簡單、愉快。雷克薩斯讓客戶充分體驗到輕鬆無憂的購車過程,不僅推出低首付、零利率等金融産品,還有專項保險、零配件24小時配送、24銷售道路救援以及智慧副駕服務等諸項關懷備至的人性化服務。同時,質保服務中汽油車型4年10萬公里、油電混動車型6年15萬公里,不限次數的免費保養、保修,易損件免費更換更是深入人心。賓士方面也有消息傳出,全係車型整車質保期將由原來的兩年不限公里數提升為3年/10萬公里,配件及保養價格也將有相應的下調。

  豪華品牌的種種舉措表明,在嚴峻的競爭形勢下,豪華品牌間的競爭不再局限于産品設計和車輛性能,服務將是不同品牌産品差異化的關鍵。未來豪華車的競爭將由以往的拼産能、拼資源,轉為産品、服務、品牌、用戶形象等全方位的深入比拼。(邵玉梅)

  標簽:車市鬆綁豪華車型品牌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