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圖片  > 正文

國際能源署比羅爾:全球能源業投資增長空間巨大

2014-06-23 16:36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法蒂赫·比羅爾6月20日在京出席《世界能源投資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Investment Outlook)發佈會時表示,預計到2035年,全球能源投資需求將達40.2萬億美元,是目前投資規模1.6萬億美元的25倍,全球能源行業投資的增長空間巨大。

  此外,比羅爾還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目前的價格水準,全球煤炭消費仍會繼續增長,這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形成壓力。同時,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近來不升反降的趨勢,也應得到業界更多關注。

  能源資本成本猛增

  根據比羅爾的説法,IEA在撰寫《世界能源投資展望報告》時發現,過去十年當中全球能源資本成本翻倍。換言之,全球目前已告別了便宜的能源,因為更高的成本意味著更高的能源價格。他對此解釋稱,過去十年,全球能源投資驅動力首先來自亞洲經濟體對能源、特別是化石能源越來越多的需求;同時,還有美國頁巖氣和歐洲可再生能源吸引投資,也推動了全球能源投資規模的增長。

  不過,比羅爾指出,目前全球投資者追捧新能源領域以及發展中經濟體的化石能源領域,卻造成部分傳統能源領域投資的不足。以亞洲為例,“除中國以外,很多亞洲國家的電力領域投資是非常薄弱的”。

  因此,比羅爾強調,全球能源領域投資增長空間仍然十分廣闊。他表示,目前全球能源領域投資總額1.6萬億美元;但未來全球各國還需要建造“更多發電廠、更多煉油廠或得到更多油田等”。因此,從現在到2035年全球能源領域投資總額將達40.2萬億美元規模。

  比羅爾進一步指出,全球能源領域投資一方面要滿足新增設施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替代即將退役的電氣、油田等。因此,在40.2萬億美元的預期投資規模中,預計將有41%是用於能夠滿足人類不斷上升對能源的需求,另外59%則是用於替換完成使用週期的設施,“這一數字比大多數人想像得要高出很多”。

  除此之外,比羅爾還預計,全球能效領域投資在2035年將達到8萬億美元,主要包括了主要是針對家庭的能效提升,因為家庭能效提高、特別是供熱系統使用效率的優化,對全球能源行業及環境保護事業意義重大。

  提及供熱系統,比羅爾還特意談到,全球太陽能發電成本近期呈下降趨勢,“中國也在這方面進行著積極的努力”,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

  三趨勢需要警惕

  與此同時,比羅爾還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全球能源領域投資有三大趨勢需要警惕。首先,很多全球能源領域大部分投資還是集中在化石能源。當然,這一點本身並不意外,但需要注意其中的煤炭消費在目前缺乏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協議的背景下還在繼續增長,特別是印度和東亞地區。

  其次,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也出現了下降趨勢,這是因為歐洲和北美部分經濟體減少了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造成企業投資可再生能源積極性不斷下降。“例如在歐洲,或者北美,上述地區減少了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這就是為什麼企業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在逐漸縮小,積極性也相應下降。”比羅爾如是説。

  另外,目前公眾成為全球能源及環境決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歐洲,頁巖氣勘探在很多經濟體被禁止,因為公眾不喜歡這樣的決策;而巴西不能使用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因為公眾反對;同時,有些經濟體公眾也反對核電,還有一些經濟體的可再生能源補貼也是公眾關切的。

  比羅爾還強調,能源行業與地緣政治的過分緊密聯繫,將成為全球能源安全的一大隱患,“地緣政治恐怕未來會有更重要的影響,甚至改變全球能源投資決策”。

  比羅爾表示,過去兩年中國煤炭需求大幅放緩,“這反映了中國煤炭利用效率的提升”。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中國較預期減少的煤炭消費量,可換算為9億噸二氧化碳減排,相當於英國、義大利、荷蘭三國總體排放量,“這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解決中國自身的環境污染問題均有所幫助”。

  此外,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楊雷在發言時表示,在能源領域投資方面,中國與全球的聯繫正愈發緊密。他指出,中國海外油氣權益産量約為全球的一半,但因此也很難説油價的漲跌有利或不利,因為油價跌至一定程度,中國海外資産就會出現巨虧;而同時,美國頁巖氣革命卻能對中國天然氣産業發展,甚至能源結構調整産生深遠而革命性的影響。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