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 正文

被曝捲入“存款失蹤”案 環迅支付已向人行彙報

2015-02-10 13:35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銀行客戶的資金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劃走極其少見,不過,迅付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迅支付)近期卻捲入一起銀行儲戶資金丟失案中。

    近日,有消息稱,2014年福州某市民老錢(化名)將150萬元人民幣分成兩批分別存入了中國銀行福州二環中路支行以及工商銀行福州方圓支行的活期儲蓄賬戶。2015年1月初,老錢去銀行取款時卻發現,當初存入了100萬元的中行賬戶,只剩下了148元;存了50萬的工行賬戶,只剩下95元。

    一位環迅支付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現在沒有正式的回應,待調查清楚後公司會有説明。

    另據了解,環迅支付方面上週四向人民銀行福建分行提交了材料,昨日(2月9日)向人行上海分行作了彙報,案件在進一步了解中。

    環迅支付未選擇報案

    據人民網近日報道,工行提供的交易明細清單顯示,老錢2014年1月3日存入的50萬元,從1月8日起,連續10天通過銀行的後臺系統被轉入了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該銀行客戶的資金是通過一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環迅支付深圳分公司的交易平臺轉走的。

    “我們現在做了三件事:一是我們已經向公安部門報案,公安也已經立案。第二,我們已經向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等監管部門上報了此事。第三,我們也在配合積極取證。”負責管理方圓支行的工行福州五四支行尹姓副行長此前向媒體表示。另一家當事方中行福州晉安支行也與相關第三方支付公司、銀聯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召開了協調會。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事致電工行方圓支行方面,希望得到最新的回復,對方表示不便接受採訪,記者也未能聯繫上中行福州晉安支行。

    對於客戶資金丟失的原因,老錢懷疑有人偽造了他與環迅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合同,並借機通過銀行後臺系統劃走了其存款。

    訊聯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寇向濤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要想劃走資金,客戶要有第三方環迅支付的賬戶,該賬戶和老錢的銀行卡關聯,在老錢發出支付指令,經銀行確認之後這筆錢才能正式劃轉。

    “這一案件中,銀行、環迅支付還有支付賬戶都是相確認的,當事方不可能不知道。”寇向濤稱。

    對此,記者採訪環迅支付方面,但對方表示,公司現在沒有正式的回應,多方正在調查此案件中,調查清楚後,公司會給個説明。

    另據了解,該事件發生後,環迅支付就到當地人民銀行彙報,人民銀行也在了解情況。環迅支付並未選擇報案,而是在上週四向人民銀行福建分行提交了材料。昨日,環迅支付向人行上海分行做了彙報,該事件還沒有相關的司法機關認證。

    前述環迅支付內部人士傾向於認為,這是一起欺詐案件。“犯罪分子利用支付通道進行操作,在交易過程中,我司所有的操作都是合規的,按照規定,我們無法對付款人進行身份驗證。”

    支付機構與銀行資金隔離引關注

    雖然上述事件尚未定性,但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資金隔離的問題會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易寶支付總裁唐彬告訴記者,支付機構和銀行資金隔離,應該按照客戶備付金制度和資金監管行相關管理辦法隔離資金。

    按照央行此前發佈的 《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支付機構接收的客戶備付金必須全額繳存至支付機構在備付金銀行開立的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挪用、佔用、借用客戶備付金。

    《辦法》還規定,備付金協議應當約定支付機構從備付金銀行劃轉客戶備付金的支付指令,以及客戶備付金髮生損失時雙方應當承擔的償付責任和相關償付方式。備付金協議對客戶備付金安全保障的責任約定不明的,支付機構和備付金銀行應當優先保證客戶備付金安全及支付業務的連續性,不得因爭議影響客戶正當權益。

    唐彬也表示,雙方的責任劃分可以根據根據風險發生的原因,按責任權利承擔風險。

    2014年,銀監會和央行曾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嚴格執行備付金銀行及備付金銀行賬戶的相關要求,不得使用或變相使用銀行內部賬戶以待清算資金等名義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存放客戶備付金。商業銀行應收緊存管業務管理,未經總行書面授權,任何分支機構不得直接與支付機構合作備付金存管業務。

[責任編輯: 陸金茂]

相關資訊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