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非京籍也可以申請北京保障房 與居住證管理銜接

2014-05-21 08:58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從市政府法制辦獲悉,2014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計劃安排55項立法項目,其中,力爭年內完成的項目共12項,包括公眾關注的《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控制吸煙條例(草案)》和《居住證管理辦法》等。保障住房不再以收入作為劃分標準、地鐵人檢將成常態等,都是此次立法計劃中的亮點。

  關注1

  《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

  騙租騙購保障房5年內禁申請

  關於《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的起草內容,市法制辦法制三處處長楊紅介紹説,完善住房保障機制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此次立法條例中明確提出住房保障是政府的法定責任,以解決以往住房保障政府採用給付形式而沒有法制化的問題。同時草案還擬規定建立一個機制,讓居民能住有所居,享受基本住房保障權利。草案中將加大對保障房的管理規定,如對保障房騙租騙購等行為除了規定要收回住房,還將通過媒體公示,並計入個人信譽記錄,5年內不能再申請保障住房。如不強制搬出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申請擬以有無房産作為依據

  楊紅稱,草案還擬規定申請保障房主要以“住房是否困難”為主,取消收入的審核,只要在全國範圍內沒有房産就可以申請。“曾經享受過福利分房,但賣掉後變成無房戶,這種情況不能申請。”楊紅坦言,不以收入作為申請依據是有爭議的,如果將來確定不對收入進行審核,後續可能在搖號和排序中對高低收入者加以區別和規範。“為防止富人也申請保障房,我們會用制度來約束,如保障房戶型面積小,只滿足基本居住需求,不能滿足特別舒適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楊紅表示,這在現實中也較好操作,因為現在核實個人資産較困難,但核實有無房産很容易,房屋都有産權登記。

  此外,本市此次立法涉及的是基本保障性住房,滿足基本居住需求,而共有産權涉及的是保障性商品住房,福利性更少,因此這次立法不涉及。

  非京籍也可以申請保障房

  條例的另一亮點是對保障房實行封閉式管理,“舉例來説,就是當市民申請到保障性住房後只能佔有使用,如果要交換,也要在政府的協調下解決。通過這種閉環式的管理,如果保障房所有人購買了其他商品房或者在其他地方租房,網上都已可以查到。”楊紅表示,這樣的封閉管理將遏制和規避通過保障房來獲利的行為。同時草案中還擬規定成立專門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中心由市住建委組織成立,對保障房後期的管理和運作進行保障管理。

  草案中將規定地方政府編制保障住房的預算,加大財政性的資金力度。而且不僅本市戶籍家庭可以申請保障房,也包括在京穩定工作的非京籍人群也可以申請,擴大保障對象,非京籍的申請條件傾向於和北京市居住證的管理相銜接。同時鼓勵單位自建型保障房。

  關注2

  《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草案)》

  地鐵安檢有望從地下轉移到地上

  為確保乘客出行安全,目前,本市地鐵站對乘客攜帶的行李、包裹實施安全檢查。其中,西單、天安門西、天安門東、王府井、東單、建國門等6個車站正在試點進行“人、物同檢”。北京晨報記者昨天獲悉,6車站“人、物同檢”可能會全面推廣,這無疑將涉及全市目前200多座地鐵站。

  《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草案)》今年已在市法制辦網站徵求意見。楊紅昨天透露,草案擬規定地鐵等軌道交通今後機檢和人檢成為常態化。目前地鐵站大多是“包檢”即“逢包必檢、逢液必檢”,而“人檢”即乘客像在機場一樣通過“安全門”,一旦有聲響,將進行安全掃描。

  目前,北京地鐵常態客流近千萬人次,峰值客流超1100萬。此次安全條例,涉及的主要是地鐵安檢的問題,在調研的過程中,法制辦發現,公眾出行的效率問題與地鐵安檢的常態問題確實存在矛盾。“一些市民在接受調研時表示,很多地鐵站的安檢形同虛設。調研還發現,一次安檢的時間從頭到尾是15秒左右,在高峰期確實會影響出行時間。”楊紅舉例説,在地鐵龍澤站調研時發現,在高峰期從第一個進入安檢大棚的乘客到最後一個乘客安檢完畢,用時長達3小時。

  楊紅説,但是政府在此次立法中還是以安全為首要考慮,將地鐵安檢成為常態寫入立法中。同時,地鐵安檢也可能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因為一旦將危險物品帶入到地下併發生危險,疏散以及救助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在地上安檢,疏散和保護就會相對容易,也會更加起到安全保護的效果。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