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市多家醫院購買待産包,所含用品、價格差異較大。其中大部分均為醫院強制出售給産婦。
西紅門鎮一處院內,挂著待産包生産廠家的牌子。院內留守人員否認生産待産包。
在雙利華茂一間辦公室的墻上,挂著的訂單顯示,多家醫院在此訂購嬰兒套裝。
待産包,幾乎是每位待産産婦在醫院的“必購”用品。其背後,卻存在著諸多疑問。
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10家設有産科的醫院,其中9家醫院均明確表示,産婦必須購買由醫院提供的“待産包”,拒絕産婦自帶新生兒衣物進産房。“為保證産房的無菌環境”是多家醫院強推待産包的原因。
但一些入院待産的産婦卻對此並不認同,除了認為150元到700元的價格偏高外,包裏很多用不著的物品也讓他們覺得“白花錢”。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大部分醫院購進待産包不從醫院走賬,有些醫院和採購方還被指以虛開票據的方式,獲取提成。而部分醫院提供的待産包廠商,其廠址留守人員卻否認生産。而對於待産包的監管,目前也屬於“真空地帶”。
在北京婦産醫院生了兩胎的吳女士,每次都要在購買醫院的待産包時花一筆錢。
2012年6月,初當媽媽的吳女士住進北京婦産醫院待産,準備的衣服和用品,均被拒絕帶入産房。“我把寶寶服用開水煮了都不行”,吳女士説,護士告訴她待産用品得經過消毒,最後只得在醫院購買了待産包。
去年,吳女士在北京婦産醫院生二胎,辦入院手續時,仍被告知要去購買待産包。待産包的“內容”和一年前一樣,包括2套嬰兒服裝、裹單和大人護墊等用品,總共花費292元。
“我拿上次包裏沒穿過的小衣服都不行,只要住院就得重新買一套。”吳女士感到疑惑。
自備待産包拒入産房
記者探訪10家醫院,9家“強賣”待産包,部分待産包“不見真面目”,所含物品並非必需
拒絕産婦自備待産包進産房的,不止北京婦産醫院,在記者探訪的北京婦産醫院、復興醫院、北醫三院等10家醫院,9家存在要求孕婦必須在醫院購買待産包,僅産房裏備有公用嬰兒服的協和醫院表示可自願購買,但産婦自備的衣物仍然不能進産房。
“必須得買,不買不行”,北大人民醫院、復興醫院等多家醫院稱,即便孕婦自帶的待産包密封或經過消毒,也不能進入産房。北京婦産醫院宣傳科工作人員就此解釋,醫院是一種特殊環境,因新生兒免疫力低,防止交叉感染,才會使用醫院提供經過消毒的無菌待産包。
有的産婦在花了錢之後,也不知道待産包是什麼樣。王女士今年3月在朝陽區一家醫院生産後,從産房抱出的寶寶,身上已經穿好醫院待産包裏的小衣服。之前花722元購買的待産包,一直沒有見到過。
與該醫院相似,多家醫院都是在産婦入院時要求其購買待産包,臨盆前才拆包,産後為孩子穿好寶寶服,將孩子抱出。
“孕婦生完孩子從産房出來後,如果待産包裏的東西沒用上,只要不拆包裝可以退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産科護士長趙女士表示,産婦生産完回到病房後,會有專人到病房收取待産包的錢。其他受訪醫院則未明確待産包是否可以退貨。
而待産包裏面的物品,也不一定全能用得上。北京市婦産醫院産婦吳女士説,她生頭胎時裝著寶寶服、小帽子、睡袋的待産包,至今沒有拆封,“用不上,孩子長得快,而且我生産前也準備了好多。”最後,這套多出來的待産包只能壓箱底,“也沒法送人,因為各醫院都賣,産婦都有。”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北京市君永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福海認為,醫院強制銷售待産包屬強迫交易,醫院若出於消毒衛生的考慮,完全可以提供消毒設備,而非指定某一種産品要求購買。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