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的霧霾後,北京迎來了難得的晴天,京津冀經濟圈及治理霧霾的話題在兩會上備受關注。
河北團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在去年兩會上就提出過有關京津冀的建議,“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同源性和人脈的同源性很強,經濟的互補性也非常強。”王志剛認為,北京和天津是兩個典型的消費城市,而河北則是個農業大省,“河北理應在農産品、菜籃子、蛋奶供應上給予支援。”
王志剛説,北京和天津兩地的人口密度已經大大超出了承載力,“所以要首先解決發展定位問題。”王志剛説,北京應該成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不應該成為經濟中心,一些企業應該逐步外移,“京津冀地區的協作發展是非常有希望的,關鍵是要錯位發展,同質化發展是沒有出路的。”
對於京津冀地區霧霾的問題,王志剛認為,這是過分看重GDP,不重視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造成的。“這個肯定是我們河北團討論時的重點。”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表示,北京市有自己一套比較完整的計劃,基本技術路徑就是減少燃煤、控制尾氣、管理揚塵,將大量使用清潔能源,整體計劃下每一年都有舉動。吉林坦陳,霧霾防治不是短期內能見到明顯成效的,霧霾出現範圍大,還須聯防聯控。
在談到人口控制時,吉林表示:“人口外遷,根本在於功能的疏散。比如醫療資源,目前各醫院已經不能再在北京核心城區擴建,而是要疏散到遠郊。現在天壇醫院已經在花鄉開始重建,北大醫院在大興建設南院區,亦莊也建了同仁醫院。”對於之前有媒體報道部分央企搬遷到河北的消息,吉林表示目前尚無此規劃。
(本報記者 葉曉彥 孫穎)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