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宇鑫
“作為一名普通納稅人,我認為,北京市財政支出規模逐年增加,財政資金不能只是‘錦上添花’,而是要做到‘雪中送炭’。”在2014年度部門預算項目支出事前績效評估會議上,市人大代表衛愛民直言。為了使財政資金的使用發揮更大效益,市財政局通過委託仲介機構,邀請14位市人大代表和18位市政協委員,與各領域專家一道組成社會第三方評估組,對教育、旅遊、社保、農業、文化、經建等領域的43個2014年部門預算項目開展了事前績效評估工作。
“這些財政資金到底能不能花、該怎麼花,都將在評議後才能確定,以往‘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的粗放式部門預算已經行不通了。”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火眼金睛的評估組會對相關預算項目進行事前績效評估,此種評估在本市逐步開展4年來,評估項目累計119個,評估金額累計138.23億元,評估核減金額累計27.61億元,約佔評估金額的五分之一。
避免財政資金打水漂兒
事前績效評估有何作用?市財政局表示,不少部門在申報項目時,對擬立項的項目僅有初步設想,“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等待財政部門確定預算額度後,根據預算額度再細化項目實施內容和方案,這樣可能造成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市財政局要求預算單位在預算編制階段填報績效目標,作為預算審核的重要內容,旨在解決一些部門“先把錢從財政要來再説”、“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問題。
2012年,北京財政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3314.9億元,而北京市2012年市本級財政支出就達1657.8億元。每年北京市本級要花掉上千億元,怎麼把錢用在刀刃上,避免財政資金打水漂兒或撒胡椒面兒,已成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2010年9月,市財政局主導開展的公共預算“事前績效評估”開始試點,初步形成了對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績效目標、預算和資金風險為主體的評估體系。
日前,市財政局又從2014年的43個項目中選擇9個項目進行試點,從項目的相關性、預期績效的可實現性、實施方案的有效性、預期績效的可持續性和資金投入的可行性及風險五個方面進行評估,使得評估更加貼近預算績效管理,更加符合財政資金使用的規律,並做到與事中績效監督和事後績效評價有效銜接,形成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的閉環機制。
參考納稅人意願安排資金
“市財政局對43個2014年度部門預算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工作,必須要弄清楚這些項目到底有沒有必要做、能不能做好。”“你們部門這個旅遊項目資金預算是不是做得實,如何保證財政資金能夠産生預期績效?”……
在評估組質詢、項目單位答辯環節,一場唇槍舌劍正在上演,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及仲介機構人員對項目單位進行質詢。
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評估過程中,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仲介機構等納稅人代表全程參與,對市財政的部分預算分配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可是,納稅人代表只具有建議權,財政部門仍然具有最終決定權—市財政最終會不會按照納稅人的意願分配預算?對此,這位負責人表示,市財政局會在充分吸收納稅人代表意願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財政資金。
不過關財政支援將被核減
一項事前績效評估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舉例説,在接到一項旅遊項目評估任務後,評估組的代表委員和專家立即展開評估工作。
評估組最終認為,該項目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相關性,但個別子項目政策依據不足或現實需求不明顯;部分項目績效目標不夠科學合理,預期效益的可實現性較低;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個別子項目實施方案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風險點。最終建議對申請預算“部分支援”,即:對以前年度已啟動的延續性項目繼續支援;對新增、承接項目暫不支援。這樣一來,該項目獲得的財政資金支援就會被相應核減。
據統計,事前績效評估在本市逐步開展4年來,評估項目累計119個,評估金額累計138.23億元,評估核減金額累計27.61億元,約佔評估金額的五分之一。
2013年的43個事前評估項目,涉及資金39.34億元,評估核減資金10.2億元;這43個項目中,評估“不予支援”的6個,評估“部分支援”的11個,核減的金額佔評估金額的26%。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