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我們該不該再“消費”一次曹德旺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美國設廠,與當地工會發生一些衝突,美國主流媒體一報道,中國輿論場又炸鍋了。去年12月曹德旺高呼在美國建廠的成本比中國還低,中國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一度引爆輿論。如今美媒稱他的美國分廠面臨人工成本奇高,工會步步緊逼的情況,中國國內輿論又把他團團圍住,並且再次分成兩派。
一派多少有點幸災樂禍,意思是,你曹德旺不是説美國的建廠成本比中國還低嗎?這下你可嘗到美國製造業“低成本的優越性”了。還有一種是要千方百計證明中國的不是,他們説:原來美國才是社會主義啊,那裏的工人那麼牛,工會真為工人説話,比咱這邊的社會主義強多了。
不能不説,這兩種反應都有問題,都多少有點“消費”曹德旺,借圍繞曹德旺的關注度宣揚自己的固有觀點,而且這兩種聲音由於相互排斥,有被對方逼向偏激的傾向。
需要指出,曹德旺當初説在美國建廠比在中國成本低,帶了一定的情緒。另一方面,他觸及了中國製造業成本在攀升的真實問題,也實際推動了輿論對該問題的關注。回頭看,這種觸動有積極意義,有值得肯定之處。與此同時,如果以曹德旺的個人體會為依據,下中國製造業成本普遍高於美國的結論,就是另一種偏頗。
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如果真的高於美國,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了。那樣的話,中國製造業全面外流、中國出口土崩瓦解就已不是將來時,而是正在驚人上演的現實劇。特朗普總統恐怕也用不著為美國製造業回流著急了,那種回流擋都擋不住。
其實去年底所謂的“曹德旺跑了”是個偽命題,它只是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之一的美國增設了一家車用玻璃工廠,這對於福耀玻璃的生産佈局來説是合理的。
至於福耀玻璃在美國與工會發生衝突,這是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最常見的波折之一,尤其是在西方。中國與發達國家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水準肯定低於發達國家的水準,這與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都沒有關係。從長遠看,福耀玻璃和其他致力於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都需全面了解海外的生産要素情況,適應前往建廠國家的法律和工會制度,從而避免被動。
曹德旺一次主動發牢騷,一次被動受到媒體的報道,但兩次他都成了社會熱點爭論的噱頭。他被不同的人當成了不同的符號,這大概也是一個他這樣能見度極高的企業家經常會有的遭遇。
或許可以這樣説,中國製造業的環境至今在世界上仍然是有競爭力的,對此我們不應為了一個具體問題而輕易予以否定。在保持這一信心的同時,我們需對中國一些生産要素快速的價格上漲保持警惕,要知道,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很被人眼紅,想從中國手裏搶工作的國家很多,我們不能把自己好不容易攥在手裏的飯碗拱手讓給別人。
對多數中國企業家來説,中國這塊土地依然是他們的“熱炕頭”,他們偶爾發幾句牢騷,並不代表這一事實的改變。中國企業家的更大挑戰是闖世界,其難度是綜合的。然而再難,也得有人做探路的先驅者們,中國社會也應對他們的勇敢之舉給予鼓勵和支援。這體現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集體能力和眼界。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