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6月9日),中國證監會又核準了8家企業的首發申請,籌資總額不超過25億元。這已是證監會連續兩周調整新股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規模,顯示出呵護市場的意圖。即便如此,市場上關於暫停IPO的噪音依舊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有專業人士認為,監管層可適時適度調整IPO節奏,但不宜暫停。
市場上之所以屢屢出現暫停IPO的聲音,是因為近期股市連續調整,其邏輯是新股發行數量過多,造成二級市場“失血”。股市調整的“鍋”讓新股發行來背,到底合不合適?從歷史數據來看,並不是新股發行多了,股市就一定下跌。IPO籌資額上升與股市下跌並不存在因果關係。過去數次暫停IPO,並沒有完全改變市場頹勢。觀察本輪股市調整,股市走低應該是金融去杠桿、估值重調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退一步説,即使暫停IPO,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不會因此增加。2015年7月份股市大幅調整,IPO被迫暫停,但市場沒有如期上漲,資金都跑到了貨幣基金和債市避險。不難看出,IPO暫停並沒有增加市場風險偏好,後期市場繼續探底便是證明。
IPO一旦暫停,很多問題卻變得更加棘手。首先是對實體經濟融資的影響。融資是資本市場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新股發行暫停,資本市場通過股權融資為企業輸血的功能也就出現了“功能性障礙”,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的局面也無法得到緩解,最終傷害的還是實體經濟。其次,代表新經濟的企業不能進入二級市場,我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也就無法拓展,投資者只能在原有的池子裏挑來挑去,無法分享新公司的成長性。IPO不能繼續,創投資金缺乏退出通道,正在萌芽的創新企業也會因為得不到創投資金而“九死一生”。
再者,IPO一旦暫停,何時適合重啟又變得十分艱難。因為很難判斷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的“休養生息”股市才得以恢複元氣,投資者才可以絲毫沒有壓力地接納新股發行。從時機上來看,似乎牛市更適合重啟,但問題是新股過高的估值將不利於價值投資。
不難發現,依靠監管力量驅使IPO因為股市的漲漲跌跌而走走停停,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是暫時把困難推到以後,留下一大批急需資金的企業和充滿行政干預預期的不成熟投資者。
正如分析師高善文所言,股票發行是市場的一個重要基礎性制度,頻繁地收放政策不利於市場形成穩定預期,容易造成短期性交易的投機傾向,進而造成價格扭曲和資源錯配。
資本市場運作靠的是一系列制度來維護,新股發行有規矩也有制度。什麼樣的公司可以上市,什麼時間在哪上市應根據既定規矩來辦。這個過程中,監管可根據市場承受情況適時適度調整節奏,以保障IPO的連續性。(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溫寶臣)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