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19日,今年證監會共審結IPO企業257家,其中,已核準的IPO企業188家;未通過發審會(被否決)的IPO企業24家;終止審查(申請撤回)的IPO企業45家。IPO審結通過率約為73.15%,未通過(包括終止審查和否決)率約為26.85%。從目前IPO企業終止審查和否決情況看,從嚴監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期,各方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不斷建言,尤其是對IPO暫停與否多有爭議。證監會在此時點發佈了上述數據,以及集中公佈了35家終止審查及18家未通過發審會的IPO企業情況,這一舉措既有助於提高發行監管工作的透明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各方對IPO的關注。
實際上,近幾週新股發行家數、融資金額的下降,已經被視為監管層根據市場變化進行的動態調整。最近三周,證監會核發IPO家數分別為7家、4家和8家,與端午節前每週核發10家左右相比有所減少。同時,IPO融資金額上限出現同步下滑,最近三周的融資上限分別為23億元、15億元和25億元,而該數據在前幾個月曾保持在每週60余億元的水準。
有分析認為,新股發行節奏的放緩,雖然並不必然影響股票市場走勢——A股市場歷史上曾9次暫停IPO,似乎均沒有改變市場的基本走勢,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監管態度上的積極變化,有利於改善投資者情緒。
從這個角度看,近期監管層放緩新股發行節奏、集中公佈新股發行審核情況,意在加強市場引導,尋求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當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凝聚共識的難度在加大,形成合力的難度也在加大。而要凝聚共識、形成改革發展合力,就需要尋找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對此,有評論稱,要把改革發展的好事辦好,就必須在尋求最大公約數上下大工夫。有些決策在醞釀過程中,遇到有些同志不理解、不支援,不要緊,聽一聽人家的意見建議是否有可取之處,看一看決策是否還有改進、改善的餘地。面對不同的想法,要考慮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通過做工作、形成或轉化為共識的,哪些是可以繼續“存異”的,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
過去一年多來,證監會加強監管,出臺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舉措。不管是打擊內幕交易、“頂格”處罰違法發審人員,還是遏制忽悠式重組,其出發點與落腳點,都在於維護資本市場秩序,打擊金融亂象,凈化市場環境,防範金融風險,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與此同時,近一段時間的資本市場上,有關改革發展的建言不斷交鋒,各種利益訴求相互交織,凝聚改革共識、形成發展合力的難度在加大。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任務緊迫,防範金融風險的任務艱巨,要促進資本市場更好地穩定健康發展,顯然需要尋求最大公約數。
尋求資本市場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須強化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功能,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能力。資本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場所,既要有融資功能,也要有投資功能,二者不可偏廢。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強化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融資功能,深化新三板改革,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支援各種類型的企業擴大股權融資,形成投融資功能平衡的市場。同時,監管方須進一步強化發行監管,嚴格審核,在嚴防企業造假的同時,不斷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成“能進能退”機制的常態化。
尋求資本市場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須切實維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良好發展的基礎。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資本市場健康運作的內在要求,關係到億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從監管者角度看,要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凈化資本市場生態環境,維護市場秩序;要繼續夯實市場基礎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築牢市場發展的根基;要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品質,提高資訊披露品質,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同時,投資者也要樹立理性投資理念,正確認識市場波動,更不應沉迷于垃圾股炒作,要杜絕賭博心態,回歸投資本質。
尋求資本市場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須以改革為引領,以穩定為底線,以發展為主旋律,協調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穩定發展和監管各項工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資本市場能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能發揮多大作用,首要的前提和決定因素是穩定。在穩定的前提下,資本市場需要以改革為引領,促進發展這一主旋律。同時,在我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進程中,需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市場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協調推進改革、發展和監管的各項工作尤為重要。
人心齊,泰山移。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曲折進程中,唯有各方登高望遠,著眼未來,找出最大公約數,才能共同塑造一個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