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員工工資上漲已成事實。咨詢機構光輝國際合益集團近期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受益于歷史性的低通脹,2016年全球員工工資平均將增長約2.5%,創3年最大增幅。其中,亞洲地區的真實工資預計將增長4.2%,增幅為全球最大,真實工資最大增幅預計出現在越南、中國和泰國。
人工成本增長令全球制造業訂單分布格局生變,一些訂單甚至回流美國、歐洲。面對此種情況,亞洲制造業只好千方百計擺脫成本羈絆。
訂單持續轉移
上述報告稱,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減速、股市動蕩和出口下降,但隨著中產階層的持續增長和對熟練工人需求的增加,預計2016年中國工人的真實工資仍將增長8%。
隨著人工成本的增長,制造業訂單轉移加速,並出現外資在華企業降低生產比例的現象。
媒體報道稱,旗下擁有“GLOBALWORK”等品牌的日本企業Adastria計劃在今後5年內將在華生產比例從9成降至7成,同時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生產比例從一成提高至三成。雖然運往日本的運輸成本將增加,但整體成本仍可下降一成。
此外,在該報告中,一向被視為制造業轉移“福地”的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面臨人工成本漲幅最高的尷尬困局。此前,菲律賓媒體就曾報道稱,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人工成本不斷走高,一些企業已經裁員。除了人工成本,在這些國家投資建廠還要解決審批程序繁復、企業所得稅高企、電力等配套設施不足等難題。
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國都相繼出臺振興本國制造業計劃,也對亞洲制造業施加了不小的壓力。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都在于擁有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和原材料。現在,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未來低端制造業或將更多轉移至東南亞地區。
為何工資在漲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步入新常態,為何還會形成工資上漲?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係副教授、中國著名戰略管理與營銷管理專家薛旭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中國目前雖然步入經濟結構調整期,但在上一階段所形成的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依然持續。
薛旭所說的勞動力緊張是具有行業選擇性的,某些產業招不到人或者勞動者不願從事,也就是上述報告中所提到的“熟練工人的需求增加”,而某些產業卻勞動力剩余。
賀在華認為,中國經濟調整而工資呈上漲趨勢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中國大規模的資本投資以及勞動力增長率較低;其二,農產品價格上漲造成非農勞動者的生活成本有所上漲,鑒于此,非農企業得相應提高工資;其三,周期性勞動力供不應求,尤其是農業勞動力缺乏,導致周期性產品價格上漲。
制造業如何發展
對于東南亞國家而言,雖然訂單在增多,但其自身存在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漲、配套設施落後等問題仍是未來引資和經濟發展的桎梏,也是他們需要最先解決的。
對于中國而言,中低端訂單轉移已成定局,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已不復存在。事實上,制造業優勢的關鍵在于企業生產率。
賀在華認為,中國需加快高端制造步伐,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應用規模化效應降低制造成本,促進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移,增加高端制造訂單數量。
賀在華認為,中國制造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應對制造業訂單流失:其一,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提高智能化生產水平,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升級;其二,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科技行業相結合,提高制造業生產自動化,降低勞動生產成本;其三,深挖消費者需求,針對消費者痛點生產個性化產品。
而對于亞洲制造而言,則需對症施藥。
薛旭指出,傳統制造業最重要的是進行轉型升級。在勞動力方面,政府應該放寬引進外籍勞務人員的限制。比如,現在中國的服務業發展迅猛,醫療、養老、物流等新興服務產業都需要勞動力,引進外來勞動力可以釋放一部分生產力從事更有技術性的工作,經濟選擇性增加。如馬來西亞的外來勞動力達600多萬,佔其人口的30%。這就大大釋放了其勞動生產力。
此外,亞洲各國也要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作出更多應對,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或是方法之一。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