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但隨著內部改革逐步深入,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逐漸顯現。
“未來中國經濟還會不會繼續下行,關鍵在於中國經濟的動能。我們在尋找新動能,也需要培育新動能,更需要發展新動能。”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下行,最主要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導致的,只有尋找、培育和發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才能做到引領新常態,中國也才能進入下一輪高速增長。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月,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4.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達72.3億美元,同比增長51.7%,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達85.4億美元,同比增長11.7%。
“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能來自於多個方面,技術創新應該是其中之一。”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説,投資和消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生産率下降的問題,只有依靠技術升級和産業創新,發展中高端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才能讓中國經濟的勞動生産率得到改善,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除了“創新”,“開放”被認為是另一個逐漸顯現的新動能,而這種開放不僅僅是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對外開放,更包含了對內開放。
朱海斌認為,以地方保護主義為代表的貿易壁壘,對結構調整的負面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如果未來能打破這些貿易壁壘,形成高度的對內開放,那麼就會形成非常強的經濟增長點。
新一輪的農村土地改革對應的戶籍改革和新型城鎮化,也被認為是未來10到15年非常重要的新動能。在受訪的經濟學家看來,這些新動能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都與中國目前持續而深入推進的改革舉措息息相關,也只有改革才能讓這些新動能真正釋放出來。
“改革無疑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只有改革開放大踏步往前推進,經濟才能真正止跌回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説,當務之急就是必須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進一步推動改革不斷前進。
尹中卿表示,目前中國經濟首先需要的是五個方面的結構性改革。一是需求結構改革,主要是通過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支柱産業、新型産業,擴大消費,提高投資效益,穩定出口;二是産業結構改革;三是要素結構改革,主要是對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的創新,探索新途徑;四是地域性改革,發揮東、中、西、東北地區四大板塊作用;五是收入結構改革。
北京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認為,除了結構性改革外,體制改革在培育和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也同樣重要。“如果真要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必須有一些制度的改革,形成一個對創新是正面導向為主的制度,這樣才能使得新的動能實現。”(記者伍鯤鵬 鄭瑋娜)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