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記者蔡穎)記者獲悉,截至11月末,我國資産證券化發行總量達3239億元,存量規模有3367億元,是去年市場規模的1.15倍。從發起機構類型上看,除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外,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金融租賃公司等都紛紛加入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消費金融相關的信貸或者應收賬款類資産將是未來機構進行資産證券化的重要領域。除此之外,以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相關的資産被列入資産證券化的負面清單中,在證券交易場所掛牌轉讓。
業內人士認為,經濟下行期,尤其在今年一季度之後,信貸市場投放不足,大量資金持續處於尋找優質資産的過程中,無論是銀行業輕資産轉型,還是企業調整負債結構,都在倒逼資産證券化通道迅速擴容。
與此同時,2015年,資産證券化也在政策紅利上迎來轉捩點,“今年四月份人民銀行推出了註冊制,鼓勵一次註冊多次發行,在4月到9月這段時間內,交商協會先後推出了個人汽車抵押貸款,棚戶區項目貸款,這一系列相關政策將極大提升發行的管理效果,為資産證券化業務打開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裁任東旭説。
“傳統的金融機構都將因沉重的資産負債表而不堪重負,金融的貔貅時代即將結束。”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張立洲在“2015中國民生銀行資産證券化高峰論壇”上表示,“不僅是金融行業,對實體企業來説輕資産經營也將是王道,有效的利用證券化融資,長期來看,這對國有企業的資産證券化意義重大,在PPP模式下形成的投資、資産均以證券化的思維去推動或者盤活,以輕資産為核心理念來決策投資和經營模式,這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