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9月27日電 (林春茵 劉可耕)當記者邀請尹力就“中國電影走出去話題”接受專訪時,這位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正在素描“絲綢之路影像城市論壇”上對話的絲路沿線各國城市市長們的形象,“絲綢之路”這幾個美術字剛寫完。
26日晚在福州閉幕的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是國家“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的重點項目,由福州和西安輪辦,這兩個城市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以電影工業帶動城市行銷,是各國很多城市“機智”的選擇。在中國,即使稍微後知後覺,在國內電影票房連年高歌猛進、一部真人混搭“小動畫”的《捉妖記》就輕易斬獲20億元(人民幣,下同)收益後,加快發展電影工業也漸成共識。
“今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400億元已經毫無懸念。”儘管尹力流露出對各地一窩蜂興起影視文化帶動旅遊的擔憂,但他並不否認其中的正面作用。
“有如《羅馬假日》帶活整個羅馬城市,電影確實對地方的關注帶來直接效益。”尹力説,更重要的是,電影是文化傳播、價值觀輸出的最好媒介,“在‘一帶一路’的話題下,這是個長期的國際合作構想。”
作為本屆電影節重要活動,“絲綢之路影像城市論壇”實現了絲路電影節與釜山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簽約締結姐妹電影節。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榮譽主席查克·鮑勃稱,不僅未來將加大相互“選片”範圍,在資本、技術和創意等方面還將進行深入合作。
逾百名絲路沿線國家電影人及文化主管官員現身本次電影節專設的多場論壇中,梳理各國電影合作現狀和前景,探討如何利用電影産業行銷和發展城市。因電影之名,“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構想逐步被勾勒出來。
“一帶一路”願景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的設立,鉅額資本必將強化關聯國的合作,亞洲影像委員會主席吳奭根對此有直觀認識。他同時認為,電影節恰是展現各國文化隨經濟發展而發展的最好平臺。
“絲路沿線各個國家的眾多影像製品,將會促成民眾對多樣化的作品有共識,也將促進電影産業發展。”吳奭根説。
對於各國電影合作經常面對的政策、資金壁壘與語言文化背景差異化阻礙,各國電影人並不諱言。俄羅斯資深製片人阿列克謝·阿·彼得魯欣建議,絲路沿線各國應該打破區域與電影市場的既有觀念,成立合拍基金,提供給合拍片團隊充裕的資金與協助。
此外,樂視影業CEO張昭也提出,各國還應成立聯合網路發行機制,讓各國觀眾即使不進影院,也能在網路接觸絲路各國電影文化的交流。
“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最好方式就是合拍,”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副總經理徐淑君説,“我們可以借助對方國的發行渠道、行銷手段和技術,取得對方市場。”
事實上,出席本次電影節的各國電影人大多有備而來。“今天我們的合拍電影,已經不僅僅關注技術,而是更關注電影內容本身。”波蘭導演克裏日托夫·扎努西帶來一個與中、俄合作的項目,“我們要考慮如何以不同國家的民眾的思維方式去講故事”。
“我們期待在未來的中外合拍電影中,能夠進一步擴大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合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説。
“2017年,中國將啟動跟美國的電影談判,進口配額、分賬比例都將提高,為此,中國電影做好準備了嗎?”儘管大有機遇,尹力仍有隱憂:中國的電影産業佈局不盡合理,僅靠單一票房收入,延伸産品、版權授權、主題公園等産業鏈都遠未成熟,“法規出臺,後期人才培養、更合理的産業佈局,培育優良的觀眾資源,都是中國電影要面對的話題。”(完)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