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首屆中國品牌論壇在京舉行,政商人士、業內專家齊聚人民日報社,縱論中國品牌發展之路。中國品牌如何成長,“走出去”的風口在哪?——這個問題引發了社會共鳴。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在論壇上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企業最近接了一個來自卡達的3億元大單,但是,客戶不談品質,只是要求價格再低些。“你們企業産品品質不亞於歐美,但是品牌需要培育。”他講述的經歷,許多企業都曾遇到過。
網際網路改變品牌格局
李曦曾在一家跨國公司深耕了18年,後來,她決定加入被她稱為“草根創業型企業”的京東集團,成為集團副總裁。李曦認為自己的跳槽是“順應了時代發展”。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2004年,京東只是北京中關村的小櫃檯,10年後的2014年,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躋身全球網際網路10強。
“放眼世界,中國依然是最充滿生機的國度,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網際網路行業,已經實現了重大的趕超和跨越。京東無疑是這方面的典範。”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點評道。
10年巨變的遠非只有京東。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中國品牌正迎頭趕上洋品牌,成為領頭雁。世界品牌500強名單中,中國內地入選的品牌已達到29個。全球網際網路公司十強中,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佔據四席。
借助並購實現品牌戰略
“你能否説出至少一個中國品牌?”——這項針對外國消費者的調查,其結果正在發生不小的變化:2012年,能説出至少一個中國品牌的僅有3%;而今年,這一比例攀升到23%。
從立足國內到揚帆出海,從貼牌生産到品牌輸出,從加工製造到高端服務……在中國製造享譽全球的同時,一批叫得響、信得過、國際化的中國品牌也脫穎而出,成為國際市場上閃光的“中國名片”。
當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走上臺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因為,在他上臺之前,許多專家已經多次提及聯想的“蛇吞象”。
並購是一條捷徑,但並購的結果如何?柳傳志用一張柱狀圖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之前,國際市場份額只有2.4%,而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已經提高到了20.3%。
當然,“蛇吞象”需要很強的消化能力,並購後聯想也曾出現問題。“虧損以後我們對領導層進行了改組,改組後,聯想的增長率遠遠超過了競爭者。”柳傳志説。
與聯想一樣善於並購的還有吉利。吉利進行了一系列較大規模的戰略性國際並購,包括收購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英國倫敦計程車公司以及沃爾沃公司。“這一系列的行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提高吉利汽車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技術實力等,最終提高吉利汽車的品牌形象。”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説。
文化是品牌的最終支撐
七夕節能不能不送玫瑰送紅豆?
這是紅豆集團董事錢文華在論壇上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指向了論壇的熱議話題——中國品牌的文化內涵。
不認三星、蘋果,就認華為、中興。在緬甸,中國品牌的手機憑藉過硬的品質,佔據市場優勢地位。《緬甸時報》曾刊登過一個真實故事:緬甸富商吳泰扎乘坐直升機在緬北雪山受困,隨身攜帶的幾個手機都沒信號,只有一部中國手機打通了求救電話。吳泰扎感慨:“中國手機是救命手機!”——追求高品質的企業文化,正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腳步越走越穩。
“在倫敦泰晤士河邊,可以腑瞰白金漢宮;在芝加哥千禧公園對面……”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很自豪地介紹著萬達的7個海外民族酒店。王健林認為,這些酒店是管理品牌,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中國最缺的恰恰是文化品牌,而文化品牌影響力最持續。”王健林説。(記者 潘旭濤)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