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可穿戴設備:是餡餅,也有陷阱

2015-01-01 11: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打印

  原標題:可穿戴設備:是餡餅,也有陷阱

  去年的智能穿戴產品可謂大爆發,但是商業化的普及卻並沒有概念火爆。可穿戴產品從谷歌眼鏡、娛樂控制、兒童監護、健康醫療、智能家居、智能服飾到通訊等領域,資本雲集,技術比拼加速。

  盡管可穿戴設備猶如一只站在風口上的豬,但如果盲目地跟隨國外的路徑,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容易掉入陷阱。今天的智能穿戴不是比拼技術、硬件的時刻,而是需要冷靜下來思考商業化路徑的時刻。

  面對2015年,資本要冷靜,技術人員要冷靜,創業者們更要冷靜。智能穿戴產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它不是單純的互聯網產品,也不是單純的硬件產品,而是一個以人、設備、智能三者融合的產品,所以不能簡單的以互聯網的思維去思考智能穿戴產品,也不能簡單的以硬件的思維來思考智能穿戴產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與人綁定,並為人提供更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設備的本質,才能讓我們在產業商業化路徑的思考中不至于迷失。

  回顧可穿戴設備這兩年所走過的路,似乎業內外目前對于可穿戴設備的理解都有些局限。當然這跟產業的發展階段有關係,畢竟是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發也處于一個摸索的過程;從消費者的認知角度看,也還處于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環的層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國外企業技術路線的影響,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產業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產業鏈技術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創業人群選擇了從手表環節下手。

  其實對可穿戴設備真正的理解是在計算機技術微型化之後,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小型計算機,並不局限于人體。當然就人體可穿戴而言,也分為體表外的可穿戴設備與植入式可穿戴,智能手表、手環只是體表外可穿戴設備的一種形態。

  除人體可穿戴之外,還有給動物、寵物的可穿戴設備,給花草樹木監測的可穿戴設備,以及給工業設備所穿戴的設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業互聯網,最為核心的技術要素就是借助于給工業設備穿上可穿戴設備以監測其工作,而國內在工業領域的可穿戴設備起步較國外相比稍晚了一點。這些將會是2015年以及未來的一個重點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可穿戴設備的話,那就是:“連接人與智能設備的鑰匙”。這也正是可穿戴設備與手機以及其它智能硬件之間最核心的區別,就在于人與物之間的數據化連接,這是手機無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抑或是物聯網等產業無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設備可以實現。不僅可以實現數據化,更是將物與人進行有效連接的一把智能鑰匙。陳 根

[責任編輯: 李丹]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