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一些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力、消費者權益維護組織的無力,民眾才會産生深深的無奈感。職業打假人生意紅火的現狀,照見了普通民眾維權渠道的逼仄。
自中國第一打假人王海之後,如今的民間職業打假隊伍已經越來越壯大,收入也是節節攀升。據媒體近日報道,靠打假謀生的中國職業打假人,已由消費者變為消費者的保護者,一年收入可以多達30萬元。
到商場裏面挑挑揀揀,只要是過期的、含有違禁成分的、外包裝誇大宣傳的抑或根本就是冒牌貨的商品,都會進入職業打假人的視野。而且,每年還可能有多達30萬元的豐厚回報。看起來,職業打假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也不能只看到這豐厚的30萬元年收入,表面風光的背後,是時下依然嚴峻的消費環境。
客觀而言,隨著各項法規、制度的逐步完備,近年來,消費者權益保護有了很大改觀。特別是,消費者自身的維權意識也有了長足進步。但與此同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利益的刺激下,一些不法企業的違規行為也更具隱蔽性,公眾經常能夠從不斷曝光的食品和産品安全醜聞中,感受到自身的不安全。
不僅如此,處於發展語境中的地方政府,往往更願意為企業“保駕護航”,並不太願意直面民眾詬病的商品品質問題。以近日引起輿論熱議的病死豬肉事件為例,央視記者跟蹤暗訪一年多,採訪到的情況可謂觸目驚心,而當地政府更熱衷於全國畜牧業百強縣市的名號,並無嚴格監管。這樣的地方保護,必然會加劇欺詐行為的發生,並導致市場失靈。
此外,在鑒假過程中,在檢測機構開出的高昂檢測費用面前,很多民眾只能望而卻步,消費維權往往也就成了鏡花水月。
正是因為一些政府部門監管不力、消費者權益維護組織的無力,民眾才會産生深深的無奈感,而這恰恰是職業打假人蓬勃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是老百姓習慣於等、靠別人做主,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個體維權的努力,而是目前的消費環境仍缺乏對民眾自發、自主維權的支援。可以説,職業打假人生意紅火的現狀,照見了普通民眾維權渠道的逼仄。
今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固然提高了對消費者的賠償力度,然而,好的制度還需要全社會的支援。不然,依然會成為懸置的利好。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仍將持續,而進一步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將是經濟轉暖的關鍵。這就需要有關各方下大力氣優化消費環境,如果消費者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消費,那麼企業就會有更多的收入和利潤,國內需求也會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職業打假人也是一支有力有效的民間監管力量。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