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5月28日電(記者魏董華、張遙)27日交通運輸部發文擬規范打車軟件,其中規定未來出租汽車召車需求信息,需通過統一的城市出租汽車電召服務平臺運轉,並推送至統一車載終端播報。這一被視作召車軟件“收編”的舉動,是在規范市場還是搞壟斷經營?
召車軟件的初衷首先是出于節能的考慮,為避免過高的空駛率出現;其次是交通智能化發展的需要。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沒有網絡叫車的時候,招個手還能叫到車,自從有了打車軟件,反而加劇了打車難。就連馬雲也曾在“來往”中感慨,不用召車軟件的母親站在路邊打不到車,各種召車軟件的競爭傷害了用戶的利益。
就在一周前,米蘭的5000名出租車司機向意大利交通部長遊說,要求禁止使用一款名為“優步打車”的軟件,堅決保護自己的陣地免受手機軟件的競爭。
政府的確也意識到,召車軟件市場化後帶來的競爭造成秩序上的混亂是有違初衷,如今相關部門重新伸出“大手”亦實屬無奈之舉。但如此一刀切的終結就一定能解決打車難的城市難題?一位交通部門內部人士透露,關于這份通知行業內部也是爭議不斷,此次出臺只是投石問路,一探市場反應如何。
畢竟,此前幾個打車軟件大打“燒錢”戰,幾十個億燒完,卻迎來了“收編”的結局,難免讓人覺得政府是出了問題就一味地堵,搞一刀切的懶政,但實際如果“甩手不管”任由市場無序化,出租車行業有可能會更加混亂。
如何加強頂層設計,營造開放、公平、規范、有序的健康發展環境,讓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盡可能普惠化;如何減少空駛率;如何使每個人打車的機會均等,這些都不是簡單地“收編”就能迎刃而解的問題。
誠然,政令確實會起到一定規范和促進作用,但是政令的出臺需要傾聽更多民意,比如徵求意見版本可以多樣化,集思廣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版本,逐一論證,避開所有利益關係,做到公平公開,避免通過立法將部門利益規制化、法律化的現象。
出租車行業利益格局錯綜復雜,在告別揚召時代之後,長期處于供需不足的出租車行業是否能在電召時代通過價格杠桿彌補供需上的不平衡,成為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待解難題,而解決這道難題,還是要依靠規范市場本身去完成。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