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井懷 劉懷丕 孫亮全)司機曾備受追捧,專家學者曾擺過地攤,上世紀末的“下海潮”如今成了“國考熱”……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許多“金飯碗”掉價成了“土飯碗”,也有不少曾經的“土飯碗”逆襲成了“香餑餑”。專家認為,時代大潮滾滾向前,職業漣漪波動不斷,不變的是,時代的“探照燈”總會照在以先進生産力為經、以人們需求為緯的坐標點上,身處其中的勞動者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紛呈的“年代秀”。
80年代:“八大員”曾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
駕駛員、售貨員、郵遞員等現在很普通的職業曾經是一個時代的夢想。“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成為‘八大員’‘十大員’。”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太原老司機孫天德説,“八大員”“十大員”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們對熱門的駕駛員、售票員、郵遞員等職業的統稱。
“駕駛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收入比較高。”80年代開貨車、90年代跑出租的孫天德説,“我開貨車時收入已經屬於中上層了,但那時計程車收入更高,有一年報紙還把計程車司機評為最受歡迎的職業呢。”
老孫回憶説,在八九十年代計程車是奢侈品,計程車司機更是牛氣沖天。老孫的一個朋友是太原市較早的計程車司機,“80年代時,他每天把車開到太原的地標迎澤賓館那兒一停,來了乘客就拉,沒客人就歇。沒幾年就戴上大金項鍊了。”90年代初開始轉行跑出租的孫天德也過了一把癮。“當時一個月賺三千很輕鬆,普通家庭也就是六七百塊錢的收入吧。”
“熱門職業往往出現在代表先進生産力的行業。”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張建武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我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這個時代流行的“八大員”“十大員”等職業正是中國剛剛步入的工業社會的産物。“‘八大員’體現了新時代的苗頭,收入高又體面,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90年代:從腦體倒挂到知識改變命運
9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騰飛,中國第二、三産業發展迅速。“八大員”光環漸退,成為普通職業。而同時,由於對科技知識的巨大需求,知識型人才開始在中國的舞臺再次綻放光芒。
“社會對知識的渴求在80年代就爆發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但是腦力勞動者的工資體制沒有及時跟進,造成了腦力勞動者收入低於同齡體力勞動者的‘腦體倒挂’現象。”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譚克儉説,那時時常有“教授賣燒餅”“專家擺地攤”的新聞。
同時,專家認為,除了當時延續計劃經濟僵化的工資體制外,“腦體倒挂”也客觀地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産業結構亟須的是體力勞動者,而非知識型人才。
這一局面在90年代開始改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三次産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90年的27.1:41.3:31.5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
“90年代以後,由於工資體制漸漸理順,二、三産業發展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等原因,知識分子的收入開始大幅上升。”譚克儉説。
1995年調入山西社科院的譚克儉對此感受很深。“在評定工資時,社科院院長往往選擇按正高職稱評定,而不是按行政職務走。”譚克儉説,“因為體現學術能力的正高職稱要比院長這個行政職務的待遇好。論工資,正高職稱比副廳級幹部還高。”
00年代:“公務員熱”持續多年
近年來,千萬學子“覓封侯”,公務員成為又一個熱門職業。數據顯示,200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參考人數僅8.7萬人,這一數字到2013年就增加到111.7萬人,在此期間,最熱職位的錄取率也從約300比1飚升到4000比1。
“晉中這樣不知名的地級市公佈450個招聘崗位,竟然有15000多人報名。”剛剛參加完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的某985高校研究生郭小倩説,“我感覺今年的公務員考試依然火爆,考前一週幾乎整個晉中市區的賓館都爆滿了。”最後,郭小倩不得不在郊區找了一家小旅館將就住下。
公務員熱為何連續多年“高燒不退”?郭小倩説,每年都會有很多師兄師姐報名公務員考試,“除了少數是認定自己適合走仕途外,大部分人特別是女孩子都是看重了公務員的穩定、體面。”
“公務員熱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産物。”張建武説,在由權力社會向市場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公權力也沒有完全關進“籠子”,因而公務員會有不少誘人的隱性福利、灰色收入等。同時,從産業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儘管我國第三産業發展迅速,但在養老、醫療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因而,普遍缺少安全感的勞動者更加青睞公務員。
“公務員熱‘退燒’是遲早的事。”張建武説,從大趨勢來看,公務員的隱性福利正在慢慢消失,而第三産業的快速發展又將會解除人們從事其他職業的後顧之憂。“將來人們的選擇會更多,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也會漸漸淡去。”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