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如果説利率市場化是銀行的自我革命的話,那麼試點民營銀行就是為之進一步施加外部壓力。僅僅依靠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徹底成長為競爭主體的推動仍是有限的。
市場化因子,正在全面滲透到傳統金融領域的肌理中,一個競爭性金融格局的輪廓已然浮現。昨日,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開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就能實現。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第一批5家民營銀行的試點工作將會展開。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場化必須走完的“最後一公里”。網際網路金融初興以後銀行存款的規模性搬家,已經折射出銀行不能成長為完整的市場主體的被動。這種對於競爭的不適應症,在近兩年已經多次顯現,比如階段性“錢荒”的意外出現。如果銀行處於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有生有死,那麼同業拆借利率就有可能避免忽高忽低,對於貨幣政策的誤導以及對市場的負面影響都可以大為減少。
相較于在“襁褓”中受到保護可能造成的風險,在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後利率突然上升造成的風險要小得多。在百姓對於存款利率偏低,擔心資金縮水的普遍擔憂的情形下,利率的階段性上升等於給了儲戶補貼。這種補貼基本上是銀行將利潤讓出了一部分,除非出現極惡性競爭且存款保險制度跟不上,否則給儲戶補貼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如果説利率市場化是銀行的自我革命的話,那麼試點民營銀行就是為之進一步施加外部壓力。僅僅依靠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徹底成長為競爭主體的推動仍是有限的。利率市場化更突出的效應,很可能表現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簡單市場行為,資金雄厚網點眾多的國有銀行完全有可能吃掉弱小的競爭者,而國有銀行之間的競爭局面則難以形成。如此,則壟斷性的金融格局最多只是被利率市場化敲打出了幾個縫隙,而不能真正破裂。
因此,在銀行通過利率市場化進行自我革命的同時,還必須給其施加強有力的外部壓力。挑選那些主營業務突出、資金實力強的民營企業發起成立民營銀行,就可以起到促使銀行不斷向市場化前進的作用。當然,民營銀行帶來競爭收益的同時,也會有無法進行破産清算的問題,或將民營銀行作為其主業輸送資金的通道。對此,需要設立防火牆,比如共同發起人制、破産清算制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只將民營銀行視為現有金融格局的補充,強令民營銀行只服務小微企業。民營銀行應與國有、股份制銀行站在同一平臺競爭,市場自會主導民營銀行的錢去哪。平等的制度設計,比放開銀行特种經營資格更重要。有了這一前提,金融格局才能別開生面,百姓、企業才能享受競爭之利。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