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緬甸若開邦皎漂鎮的島英中學,中石油援建的新校舍前,中石油的員工向學校贈送足球。本報記者 陳劍攝
當被問及參與國際合作、做海外工程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止一個在緬甸的中石油員工説出了同一個答案:“最重要的是,尊重當地人、融入當地環境。”
一切按照與國際接軌的方式來做,才能有理有節地回應外界的質疑
金鑫銳從2002年就開始被派駐海外,最初在巴基斯坦工作,後來轉去蘇丹,最後在緬甸待了下來。
每次當她走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市中心,總會感嘆當地的發展。短短幾年間,緬甸大幅度改革開放,她成了見證者。這位中石油的財務人員注意的角度與他人頗不同:街上、商場裏的ATM機,差不多都是這兩年冒出來的。
在曼德勒,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總經理姜昌亮對自家的技術水準信心滿滿:“建設和運營管道,中國人在世界一流。中國石油已經具有一年時間建設長達6000公里、直徑1016毫米管道的能力,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
可他們在變革中的緬甸不時遇上新的情況:2010年11月,也就是中緬油氣管道項目開始籌備兩年後,統治緬甸的軍政府將權力移交給民主政府,而政府隨即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開放媒體之後,民間言論迎來了一個爆發期,“個人可以辦報,市場賣菜老太太提個問題都有人追究”。當初中緬兩國合作原本有三大“千億工程”(以緬幣計),另兩項工程很快在來自民間的非議聲中叫停。而油氣管道項目,也身陷輿論風暴。東南亞管道公司公共關係處的員工記得,他聽過的最離譜的謠言,是説中國會派軍隊來保護管道。
但歷經風暴後,中緬管道工程倖存了下來。
身為教授級高級經濟師,在天然氣和原油管道合資公司擔任副總裁的李自林並不覺得這是中石油偶然碰上的好運。相反,他把這歸功於充分的國際化準備:“雖然我們很多同事也是第一次開始做國際項目,但我們企業做國際項目這麼多年,內部有一整套程式、要求,一切按照與國際接軌的方式來做,才能有理有節地回應外界的質疑。”
李自林相信,中石油20年“走出去”的經驗,讓公司內部的工作人員能夠意識到:在一些國際慣例對企業社會責任有要求的方面,你若貪一時方便不那麼做,可能以後會變成很大的阻力。
2008年年末,他剛剛被調來緬甸時,這個國家和現在還大不一樣:“那時候緬甸還沒有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甚至我們的緬甸合作方都覺得作不作環境評價無所謂,但我們當時非常堅持。”由此,環保條款被列入了合同。
該項目的環境評價全球招標,最後花落一家泰國公司。那是獨立的第三方公司,在國際上信譽頗佳。
現在回想,李自林一連説了好幾個“非常幸運”:“中標的是泰國公司,是國際著名公司,獨立的。”如果當初不是完善地作好了環境評價,後來政局變動之後,恐怕花上好幾倍的力氣也無法彌補過來。
外來的中國人光自己單打獨鬥,是沒法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的
“必須融入國家,融入社會,讓對方接受你,對當地人尊重,對習俗理解”,“不要把一些‘土豪’的習氣帶過來,這樣的話肯定是不受歡迎的。”談到企業“走出去”的經驗,東南亞管道公司的管理層能説出不少門道來。
然而,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有時還會碰上意想不到的習俗。澳大利亞北部有一個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國,整片國土都被熱帶雨林所覆蓋。1993年,中石油就在這裡第一次拿到了海外勘測項目合同。開始作業沒兩天,當地不穿衣服、只圍樹葉的土著民族部落首領就到府來了——對了,當地人把這部落稱為“食人族”,他們的信仰是,看得起一個人,才會把他吃掉。
這個食人族首領對中方的工作人員説:根據我們這裡的習慣,開鑽要慶祝,至少要派400人來你們現場跳舞……
而有些簡單的習俗,也出乎意料地重要。在穆斯林國家,女士出門都包著頭巾。金鑫銳現在能內行地向記者解釋説:“他們覺得頭髮是引誘他人的罪惡之源。”可是,10多年前她第一次踏上巴基斯坦國土時,對此一無所知。一開始,她沒想到要入鄉隨俗,依舊露出頭髮到處走。
直到有一次,一位穿及膝短裙的同事在拜訪業主時被趕了回來。聽了當地同事的解釋,她才意識到,很多中國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情,在當地文化中都是對人極為不敬的:“我那時候才知道,為什麼我們這群中國人去了機場、銀行這些公共場所,大家都在盯著我們看。”
如今,在東南亞管道公司工作的中國員工,人人都説得出一些緬甸生活上的禁忌:不能隨便摸孩童的腦袋;進入佛寺的時候必須打赤腳,不光要脫鞋,連襪子也不能穿。為了適應當地法律法規,公司還專門制定了15條規定。
而令副總裁李自林頭疼的問題之一也是企業如何融入當地:根據緬甸的用工要求,6年之後,在緬甸作業的這兩大管道項目六成以上的職位都得聘用本地居民。“6年是眨眼就會過去的”,如何培訓當地員工?如何在職業設計、薪水待遇方面幫助到他們,令他們對企業有更多歸屬感?
“對當地的員工,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多名緬甸籍員工在一起工作的金鑫銳對此頗有心得。在全球不同的地方駐外期間,她常常與當地人成為關係不錯的朋友。在她看來,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是她在駐外工作中最寶貴的經驗。
她記得從前在巴基斯坦與蘇丹時,那些工作開展得最好的,都是能得到當地人幫助的人;外來的中國人光自己單打獨鬥,是沒法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的。
“我待他們就跟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她們。”她希望真誠的環境能為企業留住更多當地人才。
在曼德勒土生土長的華人員工盧達美心中,中石油控股的這兩家合資公司,無疑是曼德勒最好的用人單位——外企,工資高,幹活兒也不累,每天中午,她能在公司食堂吃上廚師準備的地道緬餐,和本地同事一起唧唧喳喳地聊天。
而金鑫銳對手下員工的關心還要更多一些。她曾勸説一名緬甸籍員工的母親放棄一場訴訟,起因是這位員工在從前辦公的酒店與一群演員發生口角,結果被請出酒店。
金鑫銳能理解這位母親憤怒于女兒遭到不公平對待的心情,但她勸對方,進入訴訟程式也得不到真心的道歉,不如提醒孩子遠離這種危險——她願意去找酒店的經理,督促他們保障公司員工在這裡辦公的安全。
本來氣衝衝的緬甸母親最後平靜地走了,臨走時告訴她:“我女兒每次回家都會跟我説起你,她覺得從你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她願意聽你的建議,我也很放心把她放在你身邊。”
中國企業開始採用西方公司普遍的策略:企業社會責任行動
某知名英國媒體曾專門就中緬油氣管道採訪過東南亞管道公司。採訪之前,記者非常正式地發了採訪函與採訪提綱。接受採訪的是公司副總經理李自林,等話筒一架上,他發現對方甩過來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幾乎沒照著提綱來:“你們做了什麼來協調對管道周圍人民生活的影響呢?”“你是不是非常肯定所有被徵地的農民都得到了賠償?”“你有信心這條管道能順利運作,並且雙方互利、有益於當地民眾嗎?”
面對這些問題,李自林沒有回避或激動,而是一一告訴了對方答案。
不止一家外媒注意到了中國企業學到的“新招數”。美國一家媒體曾評論説,在緬甸的中國企業努力解決形象問題,它們開始採用西方公司普遍的策略:企業社會責任行動。
事實上,早在油氣管道還未正式運營之前,東南亞公司就開始在管道途經的4個省邦——馬圭省、曼德勒省、若開邦、撣邦——一一建設學校、醫院、道路、電力設備、水井等工程。在原油管道起點馬德島上,幾年前居民的淡水來源還是從天而降的雨水,中石油的員工到了那兒,居民用上了從新建的水庫裏引出來的自來水。
“我們完全是國際化合作的商業項目,合法經營,依法納稅,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回憶起那家英國媒體的採訪來,李自林底氣滿滿,“我對他們説,你可以儘管去調查,哪個在緬外資項目能做到我們這麼公正透明?我有充分的信心,不怕大家查。”
底氣的背後是對程式的遵守。一位負責賠款給村民的員工介紹説,每一份徵地賠償的文件上,不光有當地村民的簽名,還有各級政府、監理與緬甸能源部的簽名,同樣有現場圖片,確定賠償已經親手交到了農民手中。
被各路緬甸媒體“圍攻”的時間漸長,東南亞管道公司專門成立了公共關係處。而這裡的工作人員也日漸熟悉了,在改革後的社會中,如何與緬甸當地民眾溝通。
“與其讓社會上把沒有根據的事情以訛傳訛,不如借媒體的聲音,及時澄清真正的事實。”公共關係處一位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如今他們隨時與緬甸主流媒體的記者保持著聯繫。
去年9月14日,緬甸很多媒體收到爆料稱,中緬天然氣管道在馬圭省安鎮皎秒村附近發生了天然氣泄漏、起火與爆炸,有當地村民聲稱目擊到了這一幕。
當這條消息傳到公關處的時候,也同樣在Facebook、推特等社交網路上傳播開來。甚至有一些非政府組織聽到了消息,開始趕往事發地觀察。
中石油方面所做的,是迅速收集、核實管道運作資訊,在得到消息一小時之內確定了如下事實:管道並沒有發生問題,所謂著火,是當地村民燃燒的農作物秸稈。與以往悶聲不響、只做不説的情況不同,他們將所掌握的情況寫了澄清聲明,第一時間發給各大媒體。
以往傳言盛行、公司有口難辯的情況沒有重演。第二天,緬甸各大主流報紙上,各方説法都得到了刊登,中方有理有據的澄清,最終迅速化解了誤會。
儘管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磨難,回顧起整個管道緬甸段的工程,總負責人姜昌亮仍覺得:“從企業的角度來説,這裡的轉型開放還挺好,因為一切都更規範、更穩定了。”
隨著緬甸立法、行政體制日趨完善,曾經掠過中緬管道工程的那場風暴也成為歷史。現在,當地有了新規定,所有重大工程,除了要經過內閣審批,還得送交國會;這也意味著,任何工程項目,再不是政府一句話就能叫停的。
管道項目在緬甸的數年,見證了這個國家從封閉到走向國際後的驚人發展:剛來的時候曼德勒當地唯一的四星級賓館願意低價長期租房給中石油的員工,而如今賓館一間客房標價高達200多美元,還一房難求;各種國際品牌,也像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
只是,不論世道如何變遷,在海外投資的經驗卻始終如一。按照李自林的説法,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國際慣例,按照商業規則,講誠信,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合格的企業公民”。他認為,這也是中石油20年來在海外這麼多國家作業的基本理念。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