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7.7%,高於7.5%的預期目標。這一經濟增速符合預期,既避免了“硬著陸”風險,也通過主動減速展示了結構性改革決心,中國經濟呈現換擋增效的良好勢頭。
1 看增速 中國經濟換擋增效
雖然7.7%的年度增長數字是14年以來最低的,不過路透社的分析稱:“可以確定的是,經濟增速溫和回落為多數專家所歡迎,因為這是中國轉向更高品質增長所必須的。”
《華爾街日報》援引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的話説:“中國領導層已經意識到轉變增長模式的必要性。但這種轉變將以一種中國模式來實現,包含了很多步驟,成功實現這樣的轉變將賦予中國經濟更多動能。”
“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7.7%水準是積極信號,”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研究員陸瑞安對新華社記者説。他還特別談到去年中國經濟所呈現出的新特點:第三産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工業),國企投資佔整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繼續下降。他説:“這顯示出經濟調整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信號。”統計顯示,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升至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顯示中國産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變化。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認為,隨著第三産業發展,中國經濟將可以更低的經濟增速滿足充分就業的需要,因為服務業每單位GDP需要的工作崗位數比製造業和建築業要多30%。
除了不同産業部門對經濟的貢獻度在發生變化之外,去年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各自的貢獻度也在發生變化。首先,外部失衡的狀況正在轉變,出口去年對GDP的貢獻率依然為負(-4.4%),這意味著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部投資和消費拉動。荷蘭國際集團亞洲分析師康登·蒂姆告訴投資者,其實中國從2008年就開始逐步擺脫對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依賴,外部調整早就開始了,現在的重點是內部調整。
《紐約時報》報道説:“中國整體經濟在過去兩年內迅速降溫,從工廠産出、固定資産投資等方面都能看出放緩趨勢,而零售數據則顯示中國人的消費在增長。”雖然消費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度還達不到發達國家水準,但轉變趨勢正在加速。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注意到:“個人消費貢獻了經濟增長的近一半,以個人消費為主的內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的牽引力。”
不過,去年中國經濟運作也展現出一些問題和隱憂。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説:“令人擔憂的是,政策重心向結構化改革轉變伴隨著持續的‘信貸寬鬆退出’已導致增長略顯乏力。”陸瑞安則對信貸仍感擔憂,他説:“令人擔憂的信號是信貸增長依然很快,住房建設投資所佔的比重依然很高。”
展望前景,海外分析人士普遍對中國經濟表現感到樂觀。英中貿易協會主席白樂威爵士對新華社記者説,中國2014年也會保持7.5%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出口也將會比過去四五年更好,尤其是美國經濟以3%至3.5%的速度增長,會對中國出口帶來很大提振。
2 看結構 中國財富邏輯轉變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7%,標誌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數也創下近十年來新低。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表現依然搶眼。今年中國將繼續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關係,中國關於財富創造、分配及認知的財富邏輯逐漸轉變,並將日臻完善。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積累了大量財富。2013年福布斯中國億萬富豪上榜人數創歷史新高,中國已成為過去10年裏億萬富豪人數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最新公佈的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受益於騰訊股價創新高,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憑藉130億美元身價,躍升為中國大陸新首富,同時位列三甲的還有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而中國富豪榜前100強人士的資産增值也有不少與網際網路發展有關,網際網路産業正成為當下的造富搖籃。
值得注意的是,數年間中國富豪榜構成和排序幾經變遷,涉及鋼鐵、水泥、化工、能源、房地産、汽車製造、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行業和財富積累方式的不斷改變,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産業更新升級的一種體現。新的造富領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當然,僅僅做大經濟蛋糕和造富是不夠的,在財富快速累積的同時,如何解決好財富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英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和經濟研究員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指出,民眾的幸福感更多地取決於經濟增長果實如何分配,而不是它們的絕對數量。
國家統計局在發佈GDP數據的當天也公佈了2013年全國居民收入水準,在經濟穩中向好情況下,用來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基尼系數為0.473,比上年雖有所下降,但按照國際標準仍處於相對偏高水準,表明收入差距較大。
要解決這一問題,客觀上就必須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專家們認為,中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應該是“提低、擴中、控高”,即:通過改革調整現有收入分配格局,將“沙漏形”的社會兩極向中間擠壓,擴大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等收入群體佔比,最終形成“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3 看問題 中國回應全球關切
過去一年,中國決策者根據自身國情,結合後危機時代的世界格局變化,有針對性地著手解決相關問題,不少決策表現出鮮明的前瞻性和國際視野,成為積極適應世界之變的生動例證。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佈報告,將“長期貧富差距”列為未來10年最可能造成嚴重全球性危害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日前表示,經濟活動果實在眾多國家未得到廣泛分享,這不利於世界和平和可持續發展。
履新伊始,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就釋放了“要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強烈信號。過去一年,中國務實推進在異地高考方案、新農保全面實施、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增加社區醫療服務投入、改造棚戶區、醞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多個領域的改革。
對此,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項目主管白樂明認為,中國政府利用經濟運作良好的有利條件,加大促進社會公平的改革力度。相關改革思路和行動有利於改善社會經濟的韌性,具有長遠眼光。
圍繞“可持續發展”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指出,經濟快速增長增加了資源和環境壓力,人類有必要通過提倡“迴圈經濟”等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中國一年來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出了全面、多樣、針對性強的改革方案。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今後行政改革、金融改革和財政改革等會為中國開闢新的增長源,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可觀。而這在經濟普遍減速的金磚國家中是難能可貴的。
針對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戰略倡議,中國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認為,相關經濟外交戰略有利於放大中國改革紅利的溢出效應,為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合作提供急需的資本、技術等要素,這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新的全球戰略平衡,從根本上增益世界和平。
據新華社電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