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獲批之後,全國多地涌現出申報自貿區的熱潮。在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中,就有沿海、中部、沿邊的十余個地方把申報自貿區列為今年重點工作。媒體報道,目前已經有十余個地方自貿區獲得國務院批復,進入到多部委聯合調研的階段。
在近期中國多地召開的地方兩會上,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一個熱議話題。自貿區釋放的改革紅利有目共睹,但自貿區的區域面積畢竟有限。據公開資訊,目前全國已有十余個省市提出了申報自貿區的設想,其中廣東、蘇州、廈門等地的方案也已經上報中央。
國際商報記者日前就此情況向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上述負責人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作為中國第一個自貿區所在地,政策基本落實,其中一些經驗和做法是可複製和可推廣的,但其中保稅區部分並不一定適合在全國推廣。
內陸與沿海差別不明顯
繼上海之後,已有廣東、四川、天津、廈門、重慶等地籌劃申請自貿區。
1月10日,成都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成都市市長葛紅林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稱,依託航空、鐵路口岸和綜保區積極爭取成立內陸自貿區。
商務部上述相關負責人在談及內陸地區(如成都、重慶等地)申報建立自貿區的時候表示,首先,要看到這些地區與其他申報地區在建立自貿區上的共性需求,即建立自貿區對轉變其政府職能、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增強企業活力的作用;同時,在外商投資改革方面,實踐負面清單方式,海關要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此外,建立綜合保稅區很有必要,這是深入海關改革、突破現有政策、繼續向上發展、實現更高水準開放的途徑。“西部大開發等針對優惠政策有助於解決這些地區的個別問題。考慮到外商投資量,尤其是服務業投資量的增長,成都、重慶、武漢等內陸城市同沿海城市在建立自貿區上的差別並不大。”他認為。
值得關注的是,在不斷溝通和調研討論中,各地自貿區的方案也在不斷調整,更具可行性。比如,廣東最初是以南沙新區部分區域為自貿區試點,後逐步擴展到整個南沙新區,繼而囊括了橫琴和前海,再到將白雲機場空港區納入其中,主打牌逐步調整為粵港澳概念。
目前尚不清楚誰會率先拿到第二個自貿區稱號,但各地申報的自貿區地域範圍卻在不斷擴大。比如與上海自貿試驗區一樣,粵港澳自貿區分散在四個不同區域,面積遠超上海自貿試驗區。據記者了解,粵港澳自貿區包括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新區、珠海橫琴新區、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共931.385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開發面積為295.385平方公里,分別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現有面積的32倍和10倍。
要充分體現自身發展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目前已經公開的相關消息來看,包括廣東的粵港澳、天津濱海、浙江舟山的自貿區方案,多以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方案為藍本,聚焦于投資與貿易便利化,在自貿區的共性要求之外,再加上各地的特點,形成各有側重的自貿園(港)區。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彭澎對此表示,粵港澳自貿區的申報,不但是廣東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促進産業升級的需要,也是應對粵蘇之爭的嘗試。《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已經實施十年,且每年出一個補充協議,以擴大開放領域。如果能將目前CEPA的正面清單徹底轉化為國際投資領域的負面清單,毫無疑問,開放領域會一下子大很多,這對於廣東和港澳來説,都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上述負責人表示:“自貿區的定位和發展要體現自身需求,上海本來就是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這就決定了其將金融、航運、服務業作為發展重點。廣東屬於加工貿易大省,毗鄰港澳,這些有利條件應使其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強粵港澳合作作為重點。而天津是北方中心港口,輻射華北地區,應該將地區聯動作為重點。”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