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紅木傢具配張“身份證”咋這麼難?

2013-04-02 13:5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福州4月2日電(記者張逸之、邰曉安)為了規範紅木傢具的生産和銷售,國家去年出臺了紅木傢具新國標,要求紅木傢具産品應配備“産品使用説明書、品質明示卡、産品合格證”等重要文件。記者近日走訪全國紅木傢具主要生産和銷售地福建省仙遊縣時發現,雖然新國標已實施半年多,紅木傢具“身份證”仍難得一見。

  紅木傢具“身份證”難得一見

  記者近日走訪被稱為“中國古典工藝傢具第一街”的仙遊縣榜頭鎮壩下村的古典傢具一條街時發現,多家門店內所售紅木傢具仍沒有配任何證書。

  一些店家表示:“紅木傢具都是懂行的人來買,標準沒什麼意義。”

  在壩下村一家偏僻的紅木傢具作坊,老闆告訴記者,他也只是聽説這方面要出臺一些政策,具體情況不清楚。“如果有政策出來,我們作為廠家肯定要配合,我們也希望行業規範一點。”

  有些大型的紅木企業雖然會有“一書一卡一證”,但目前配備基本靠自律。在“連天紅”的展示館,記者看到這裡的紅木傢具挂有合格證一項,該店銷售員解釋,品質明示卡和使用説明書在銷售後會交給消費者。

  “木材標識和合格證、説明書,在強制標準出來以前我們都在實施了,對外稱執行的標準是國標,實際上我們廠裏的要求比國標還要嚴。”連天紅傢具總工程師張耀真説。

  仙遊縣工藝美術局局長林愛新説:“現在一些大的企業主動要求我們幫助他們儘快做,一些小的廠家可能這個意識還不夠,我們下一步還要做一些更細緻的推廣,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因為企業太多。”

  新國標為何難以推行?

  業內人士表示,新國標缺乏可操作性、生産企業意識不夠等原因,是新國標難以執行的主要原因。

  “市場上紅木傢具很少有身份證,可能還是企業不太重視,沒有這個意識。”林愛新説。

  林愛新表示,仙遊縣生産紅木傢具的大小企業和作坊多達3000多家,大部分是小作坊,由於缺乏統一的格式,要讓這些小企業自行設計“一書一卡一證”也不太現實。

  張耀真認為,新國標在樹種鑒定、受力檢測、尺寸規格等方面都缺乏可操作性。

  “一個是受力檢測,如果相關木頭上鏤雕的話要做衝擊實驗;如果説透雕的,大部分都過不了檢測,但是透雕是傳統工藝,有的顧客要求就要透雕的。因為太名貴,紅木都是根據材料的尺寸來加工,這就可能不符合國標規定的尺寸。”張耀真説。

  張耀真説,國標裏規定,具體樹種難以鑒定的,可以寫大類,“這樣的話國標的可執行性就有點差。比如酸枝,有普通的紅酸枝和交趾黃檀(寮國酸枝),不好鑒定只能寫大類紅酸枝,這兩種材料價格要差幾倍。”  福建省木雕古典傢具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卓金勳表示,目前在樹種和産地鑒定上的確存在困難。“我們檢測産品都要做破壞性實驗,有些東西只有破壞了才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白邊,現在這麼貴的傢具,全部去做破壞性試驗也是不太現實的。”

  市場規範亟須各方努力

  業內人士表示,紅木傢具産業要健康發展,執行統一的國家標準勢在必行,需要企業、消費者和相關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福建省古典工藝傢具協會副秘書長黃宏岩説:“最重要的是企業要把産品品質做上去,要誠信經營,不能以次充好,因為品質是任何産業的基本要求。紅木傢具這行當水很深,消費者知識不夠,這就需要質檢部門利用國家標準控制手段來規範市場。”

  卓金勳表示,目前,仙遊質監部門正在策劃推廣紅木傢具身份追溯晶片,以克服鑒定人員不足的困境。“晶片植入每一件傢具,是唯一的身份證明,用手機在網站上下載一個軟體,然後在表面感應一下,手機就會告訴消費者,你買的這個傢具,是什麼材質,就不需要再拿到鑒定機構去鑒定了。”

  為了規範紅木傢具的買賣,仙遊縣工商部門向商家推行了示範合同文本,“我們把國標和福建省的強制標準都加進去,要求經營者要遵守這個標準,希望通過合同避免一些消費糾紛。”仙遊縣工商局副局長鄒仁邦説。

  鄒仁邦表示,在執行新國標初期,工商部門對企業逐步引導,逐步宣傳,輔之以行政處罰的手段。同時,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儘量選擇購買大品牌、大廠家的産品,並要求商家出示紅木傢具“身份證”。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