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商業WiFi “蹭網”蹭出來的億萬級生意

2015-09-30 14:07 來源:人民郵電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請問WiFi密碼是多少?”

  不知何時起,我們每走進一家餐館、咖啡館、商場、理發店,跟服務員的第一句對話便是如此。

  這不就是蹭網嗎?只不過方式從用戶偷偷蹭,變成了商家主動提供。幾年前,當我們在公共場所默默拿出手機搜尋周圍的免費WiFi時,誰也不曾想到,這一個小動作就能“蹭”出一個備受資本青睞、億萬級的大市場——商業WiFi。艾瑞咨詢《2015年中國商業WiFi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商業WiFi市場規模達到3.6億元,在5.6億移動網民中,使用“流量+WiFi”方式上網的人群佔75.6%。僅僅面世兩年的商業WiFi上網工具WiFi萬能鑰匙的估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

  現在,在商業WiFi領域,電信運營商、BAT等網企巨頭、初創企業已經悉數登場,怎樣才能讓商業WiFi的流量變現呢?他們的眼睛都瞄準了一個目標——O2O。

  涌入:密碼問詢聲吹響產業集結號

  “現在如果沒有免費WiFi都不好意思開門做生意。”北京某著名美食街的一位服務員告訴記者,從人均消費好幾百元的私家菜館到路邊燒烤攤,免費WiFi早已成為標配。同時,我國擁有6億多智能手機用戶,他們每天詢問WiFi密碼的聲音不斷吹響著產業的集結號。

  個人用戶希望可以通過免費商業WiFi享受社交、高數據流量視頻等應用;商戶希望提升關注度和成交量,擴大商業渠道;電信運營商擁有600萬個熱點等待流量的變現;而互聯網企業更視WiFi網絡為繼終端、操作係統、搜索、分發、LBS之後又一重要移動互聯網入口。硬需求擺在眼前,誰看了都會心動。

  這一次,率先看準方向的是電信運營商。2012年前後,國內三大運營商,掀起一股WLAN建設熱潮。僅拿中國移動一家來說,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便部署了429萬個WLAN熱點。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隨著運營商將大筆的資金用于4G網絡建設,特別是在運營商並沒有從WLAN網絡中獲得可觀的數據流量收入的背景下,WLAN網建擱淺。

  之後的一年,嗅覺靈敏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聞風而動。百度入股公交16WiFi;阿里支付寶聯合杭州樹熊網絡在支付寶錢包上嵌入免費WiFi認證服務;騰訊在去年聯合邁外迪等公司成立WiFi安全聯盟,對數萬家超市、咖啡館、餐廳實現WiFi覆蓋,此外還在手機管家推出的新版本加入了“免費WiFi”功能,並宣布拿出上億元禮券回饋那些通過其“免費WiFi”聯網的用戶,為其億萬用戶打造一個龐大的“蹭網”係統。

  “互聯網+”的熱潮讓電信運營商在商業WiFi領域重新興奮起來。與互聯網派的合作路線截然不同的是,電信運營商打算利用自己的裝維團隊拓展線下商戶。比如中國電信將打造“第四張網絡”的任務交給了“愛WiFi聯盟”,將WiFi業務定位由固網延伸、移動分流向價值經營轉變,由前向經營為主向後向經營轉變,由各省(區、市)分散運營向集約運營轉變。

  困局:運營商天生不適合做WiFi?

  然而,想從商業WiFi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並不是那麼容易。 “互聯網人不懂通信網絡,通信人又在互聯網思維上有所欠缺,而商業WiFi恰恰集硬件、軟件技術、運營、渠道、場景等眾多要素于一體,具有跨行業的特點,任何一個方面有所欠缺都很難成功。” 業內人士道出了商業WiFi的困局。

  在運營商傳統的商業模式中,為家庭、企業以及商鋪等用戶提供的還是語音、寬帶或專線接入等傳統業務。WiFi業務需要運營商承擔運營保障所需的額外成本,卻難以帶來新的收入,尤其對商鋪等熱點場所,WiFi業務甚至會分流。這也是電信運營商普遍的困惑:如何將WiFi與蜂窩網絡進行協同運營?甚至有觀點認為,運營商天生就不適合做WiFi。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和數以億計的用戶上網需求相比,他們所提供的WLAN熱點無疑杯水車薪。而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網絡保障,用戶只能在頻頻掉線中埋怨使用體驗不好,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廣告推送、應用分發即便做得再好,也必然落得無人問津的下場。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