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評論:“交易所”競爭成就阿里巴巴

2014-09-22 08:44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 一週談

  2007年末,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B2B)阿里巴巴(股票代碼1688.HK)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阿里巴巴聯交所上市當日收盤股價達到39.5港元,市值飆升至1980億港元(約260億美元),也是盛況空前。到2012年初,阿里巴巴以正在實行戰略轉型升級,期間可能會在中短期內收入增長變緩,影響盈利預期,願意給小股東一個變現投資收益的機會等為理由,開始啟動私有化其上市子公司,從而在香港聯交所退市。

  僅僅一年後,阿里巴巴集團整體上市計劃提上日程,但此時阿里巴巴已不再像2007年上市時,以滿足投資人回報為目的。去年九月份,阿里巴巴證實與港交所談判告吹,在港上市計劃宣告失敗。對此,資本市場或許還會繼續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紐交所、納斯達克等國際市場,阿里巴巴或許會做出讓步。

  到底是港交所保守,還是阿里巴巴過於“創新”或強勢,已經不是爭論的重點。未來資本市場的競爭,並不僅僅存在於企業領域,還存在於交易所市場。

  在全球交易所的競爭當中,美國、香港,還有正在崛起的新加坡等,都是諸多國際企業不可忽視的市場。

  內地股票市場不僅受制于模式限制,還受制于資本市場管制等政策,而阿里巴巴在境外開曼群島註冊,目的就在於繞開中國政府針對敏感産業外資所有許可權制方面的相關規定從而吸引外國投資者。也就是説,阿里巴巴集團準備IPO的一開始就是定位於國際市場,而非國內市場。

  阿里巴巴對交易所的選擇已經不是簡單的考慮接受其公司制度,另外還要看投資人群、交易所繫統能力、服務架構等。紐交所非常積極,承諾為其提供完善的後續服務方案。紐交所如此歡迎和期盼阿里巴巴上市,實際上並沒有忽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如果阿里巴巴上市後在其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令諸多股東不滿的問題,美國這種“判例法和集體訴訟”的監管模式絕不會袖手旁觀,所以説美國市場及紐交所敢接阿里巴巴是有道理的。

  目前內地交易所之間沒有任何競爭可言。對於在內地上市的公司來説,選擇哪家交易所,不是看服務,更不是看影響力,而是看審批,最終看監管層如何按“非市場”規則分配。如果企業上市靠“分配”,股票市場的影響力如何提升?

  中國內地市場真正要發展,除了諸多資本市場改革,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實現“交易所”本身的市場化,給交易所一定的競爭空間。阿里巴巴作為一個從中國市場成長起來的巨型企業,最後不得不選擇在美國上市,該反思的有很多,但就選擇“交易所”層面來看,背後也隱藏著各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更大的背景是整個資本市場包容程度和吸引力的區別。

  □肖磊(財經評論人)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