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對話翻譯發微博 機器人出沒搶飯碗了?

2014-07-09 10:52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對話翻譯發微博 機器人出沒搶飯碗了?

  機器人為人類減輕工作負擔。

  媒體人該當心了,從上周開始,美聯社開始使用一種新聞書寫軟體代替人力,自動撰寫有關公司財報的新聞。美聯社希望,這種“機器人”能夠在第一時間自動發佈一則150~300字的新聞。預計到2014年底,用此方式完成數千篇財報新聞。無獨有偶,日前微軟智慧機器人“小冰”二代又上線。宣稱“雇傭”百萬“機器人”代替人工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日前亦透露,將加大機器人領域發展,機器人在未來10年會改變世界。

  另外,在媒體近期評選的2014年十大突破技術中,神經形態晶片以及敏捷機器人兩項與機器人相關的技術上榜。大家小心,機器人要出來搶飯碗了。

  美聯社:機器人撰寫小稿

  7月3日消息,美聯社宣佈正式採用機器人——一種新聞書寫軟體,來寫公司財報新聞。原因是財報發佈日期集中,且內容枯燥單調,稿件寫作也毫無技術性可言。使用該軟體後,美聯社可以確保自己在第一時間就自動發佈一則150~300字的新聞。儘管美聯社值班編輯在新聞發佈之前都會提前預覽,但所有過程基本已經實現了自動化。

  不過,對涉及到最受關注的重要公司財報,如谷歌、蘋果等公司的財報,美聯社還是繼續使用傳統記者來采寫。美聯社負責海外商業新聞的編輯費拉拉表示,使用機器人有助於讓編輯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大多數同事都對此持積極態度。同時,費拉拉也承認“通過機器人撰寫的稿件,會因為內容的生硬和重復而影響稿件的品質。”此前,美聯社在除了一些體育新聞時,已經採用此方式。

  現在看,這一機器人還不足以承擔采寫通訊、專訪等深度稿件,亦難以寫言論。

  開源機器人:對話翻譯發微博

  用3D列印的零部件拼裝一台機器人,給它設定程式,讓它幫你開燈、取報紙,這樣的場景可能離大家不遠了。據報道,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近日表示,其研發的第一代開源機器人“吉米”的工具包可望今年9月向消費者推出。相關資料顯示,“吉米”全身白色,頭部呈半球形,四肢“健全”,能行走、説話、辨認方向。

  英特爾稱,即便是門外漢也能輕鬆打造“吉米”。據介紹,用戶免費下載設計文檔和應用程式,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設計想要的機器人,用3D列印機列印“吉米”外部構件。英特爾將從9月開始以1500美元的價格出售工具包,其中包括“吉米”身上那些不能被列印的部件,例如伺服發動機、電池、框架以及各種內部裝置等。

  英特爾説,利用相應的應用程式,“吉米”可以對話、跳舞、翻譯、發微博等,而它能執行什麼任務取決於應用程式的創意。如果“吉米”登場了,那微軟亞洲研究院搞的社交智慧機器人“小冰”還有市場嗎?

  Wall-Ye機器人:采收葡萄

  最近兩年,一到葡萄采收季節,法國葡萄園就會出現最受人關注的“工人”——因為TA一天就能修剪600株葡萄藤,而且永不喊累也不請病假。原來,它是法國著名葡萄酒産地勃艮地的一位發明家發明的Wall-Ye機器人。在葡萄酒的生産過程中,葡萄採摘是最基本也是最耗費勞動力的一道工序,但Wall-Ye可解決當地許多葡萄園面臨的缺工問題。

  此外,它還可運用追蹤技術、人工智慧以及繪圖能力,行走在各葡萄藤間時辨識植物特徵,同步運轉六部攝影機並記錄數據。而通過GPS定位,一旦不在指定的葡萄園內,它就不會開工。

  鴻海、海爾:機器人替代工人

  “未來10年,機器人會改變世界。”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近日表示。早在2010年8月,富士康宣佈,未來3年在組裝工廠中部署100萬台工業機器人。同年11月,郭臺銘稱2012年富士康將以日産千台的速度製造30萬台機器人,用於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

  如今,自動化機器人以及4G領域,是郭臺銘最看重的發展領域。與之相同,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6月亦首次透露,海爾去年已經裁掉1.6萬員工,除了有萬人都是中層管理者外,還包括很多被機器人替代的崗位。海爾相關人士稱,這些機器人完全可以保證長時間按照統一標準完全不走樣地完成重復動作,這是機器人與人相比的最大優勢。

  事實上,一些政府已經著眼于機器人標準國際化。7月3日消息,日本政府與歐盟已開始就統一汽車、醫療護理機器人等領域的規格與標準進行研究。零部件標準的統一將有助於進出口,從而通過量産化帶動成本的降低。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