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互聯網保險規模接近300億 “零盈利”難持續

2014-02-27 09:01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截至2013年底,中國保險行業從互聯網渠道錄得規模保費收入291億元。其中產險236.7億,人身險54.5億,投保人數超過5000萬。

  2月25日,首份互聯網保險發展情況報告發布。盡管由于統計口徑等因素數據有待精細劃分,報告對公司基于互聯網實踐現狀進行風險類別匯總仍提供了參考樣本。

  現有網銷保費佔比排序,依次為車險、意外險、理財類壽險和保障類壽險。“具體比例尚未統計,但前三類佔比肯定超過90%,保障類產品在互聯網渠道很難推動。”當日,一家大型壽險公司電商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

  經過前兩年互聯網“淘金”期,深度參與的壽險公司已意識到,依靠拼高收益的短期理財類保險產品很難維持,“打開局面讓消費者熟悉保險以後,再考慮做更有價值的產品。網銷在國內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國華人壽一位高層說。至于今年是否再做一輪“雙十一”、“雙十二”等高收益理財促銷活動,他表示“並不確定”。

  多家探索網銷渠道的機構負責人均坦言,不論是保障類還是理財類互聯網產品並不盈利,“擴大影響、培養市場,研究客戶需求和消費習性”是網銷兩年的收獲。

  微信一款“求關愛”防癌險在朋友圈測試5天,已有1萬人發出“捐”保費邀請鏈接,3萬人給好友“捐”過保費,支付筆數超過5萬。“泰康人壽這種結合社交網絡屬性,使之達到呈幾何型推廣保障類產品的嘗試值得借鑒參考”。中國保險協會副秘書長單鵬說。

  同此前與淘寶合作研發“樂業保”一樣,泰康將其定位為“0盈利”,“對我們研究客戶需求和品牌推廣很有利。‘求關愛’的保額定得比較低,也是免核保直接賠付的,我們甚至沒有要求客戶填寫手機聯係方式”。泰康人壽電商部負責人說。

  拼收益賺人氣

  盡管人身險網銷渠道總規模保費佔比不到20%,但絕大部分屬于理財類壽險產品,共同特點是拼收益,且期限縮短到一年甚至以下。

  “一年期理財類產品的回報率如果定在6%-7%,加上人工、費用等成本和利潤考慮,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要求肯定超過10%,有多少機構能達到?”一家壽險公司總精算師反問。此前,保監會公布2013年全行業投資收益為5.04%。

  以國華人壽為例,去年在淘寶“雙十一”挑戰三天10億保費收入(實際接近7億)的一款萬能險將預期收益定到7%,積累了不小關注度。但隨之償付能力告急和增資壓力也凸顯。

  如果今年不再做此類活動,對于沒有新資金流入的“兌付”期,國華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並不擔心,屬于公司正常經營風險考慮范圍”。

  上周,保監會發文對高現金價值產品做了限制性規定,要求保險公司銷售高現金價值產品的,應保持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資產負債錯配風險上,針對此類短期負債產品,“對應的投資也可以主動性縮短期限。”

  “推拉”之變

  “原來是努力把保險推出去給消費者,現在思路是想辦法吸引客戶,把他們拉過來。”泰康人壽人士說。除了理財類產品熱賣的嘗試,泰康人壽、招商信諾等公司仍不斷尋找保障類產品與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契合點。

  與泰康人壽不同,招商信諾試水將電銷、網銷結合。2013年,招商信諾網銷規模排名前三的險種分別是15年期重疾類、住院醫療型和20年期的意外險。但保費規模較小,2013年實現標準保費4000萬元。

  “互聯網是否能成為大規模的銷售渠道,還需要大量探索。現階段至少我們把它當做一種客戶經營渠道。”泰康人壽電商部負責人說。

  費率市場化和網絡移動端新業態,將給互聯網屬性的保險產品提供巨大創新和發展空間,但仍需逐步摸索而非現有業務模式和銷售思維的直接套用。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