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銀聯對套用商業代碼第三方支付開罰單 高至幾十萬

2013-09-17 10:11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上海銀行因借收單機構號給支付寶使用被罰後,中國銀聯再開罰單。記者昨天獲悉,包括匯付天下、通聯、隨行付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因違規受罰,金額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對此,中國銀聯昨天回應稱,這是銀聯作為卡組織進行的“違規約束”,不是“處罰”。

  銀聯稱第三方機構套用代碼

  近日,銀聯檢查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各地分公司,根據各地分公司情況進行處罰,每家分公司罰金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此次處罰主要是因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套用MCC(商戶類別代碼),不同的MCC碼代表不同行業,刷卡手續費率也不同。比如餐館手續費率1.25%,百貨商店費率0.78%。第三方支付公司為搶佔市場,餐館就可以套用百貨商店的MCC碼,享受0.78%的手續費率。

  對於此次處罰,中國銀聯昨天表示,對成員機構的違規約束依據的是發改委、央行的有關規定,以及銀聯卡收單業務規則,是銀聯作為卡組織,根據與各方共同協商制定的卡組織業務規則進行的“違規約束”,不是“處罰”。

  此前,上海銀行因借出收單機構號給支付寶使用,被銀聯通報批評並開出罰單。銀聯稱這些交易均無法顯示真實商戶名,一律顯示了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名稱,並且第三方支付機構並未按相應的扣率執行,損害了發卡行利益,也違反了發改委的相應費率規定。上海銀行隨後中斷了與支付寶的合作,支付寶也宣佈暫停線下POS業務。

  業內稱銀聯加大整頓力度

  今年7月,銀聯一份董事會文件規定,未來所有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只能通過銀聯轉接。有第三方支付人士將此文件稱為“收編第三方支付路線圖”。

  第三方支付人士昨天向記者表示,近半年來,銀聯明顯加大了對POS業務的整頓,雖然此次處罰明面上是因為套用商戶代碼,但根本目的還是向第三方支付企業施壓,要按照銀聯的規則辦事。據媒體報道,有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稱,大約九成的第三方支付線上業務已不走銀聯通道,線下收單也已具備自行與銀行進行清算的技術條件,銀聯應通過市場競爭而非強行要求第三方支付都接入銀聯網路。

  銀聯昨天表示,將與包括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內的産業各方一起,在協商、協調、合作的原則下共同推進,維護産業整體利益。

  據媒體報道,2009年,銀聯成立一家專注線上支付的子公司銀聯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2011年6月,銀聯正式宣佈推出“銀聯線上支付”和“銀聯網際網路手機支付”業務。“可以説一半是官,一半是商,可以選擇性地怎麼贏利怎麼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曹紅輝説。

  ■ 觀點

  引入競爭才是解決之道

  對於銀聯與第三方支付的這場“戰爭”,專家認為引入競爭才是解決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建議,清算業務應該部分市場化,有限度放開,允許國外和國內民營主體介入。他認為清算應該作為一個産業來看待,建立規則,以多元化發展來防止損壞市場競爭效率,同時也應避免低效的價格競爭。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也認為,應推動清算市場開放,打破清算市場的壟斷,引入清算領域的市場競爭,同時解決一般企業的清算問題和小微企業清算問題,以保證國家經濟和社會的正常發展,保證消費者的利益。

  在近日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認為,銀聯要求會員銀行不得繞過銀聯與非金機構進行線下交易,以及要求非金機構必須在指定期限內通過接入銀聯來完成銀聯卡線下和線上交易的行為,涉嫌構成《反壟斷法》所禁止的聯合抵制行為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吳敏)

  9月中旬

  銀聯檢查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各地分公司,根據各地分公司情況進行處罰,每家分公司罰金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銀聯處罰大事記

  7月25日

  銀聯在第四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發佈議案,要求限期內實現非金機構網際網路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

  8月13日

  銀聯召集50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開會,重申5號文: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將被處罰。

  8月底

  上海銀行曝出因為私自借收單機構號給支付寶用,被銀聯通報批評並處大額罰款。

  8月27日

  支付寶宣佈停止做線下收單POS業務,並解釋稱“由於某些眾所週知的原因”。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